據山東廣播電視臺生活頻道《生活幫》報道,今年的冬天是特別冷,住在城里的還好一點兒,但可苦了農民兄弟,他們一般就是點個炭爐子,或者燒個土暖氣,頂多是不冷,但離暖和還有很大一段距離。不過啊,現在這種情況可能要改變了,濟南長清區雙泉鎮尹莊村就有二十戶村民,今年用上了暖氣。
孟大姐是濟南市長清區雙泉鎮尹莊村的村民,往年一到了冬天,取暖就成了孟大姐最擔心的問題,一個小小的炭爐子,根本滿足不了全家人取暖的要求。但自從今年成為了尹莊村的二十戶秸稈取暖試點農戶之后,孟大姐也像城里人一樣用上了暖氣。孟大姐所說的秸稈取暖爐,不但比傳統的土暖氣發熱多,還有一個最大的優勢,就是使用了秸稈能源代替了傳統的煤炭,使玉米秸稈這個曾經困擾村民的大問題,變成了冬能取暖夏能做飯的“秸稈煤”。
村書記陳虎說,一畝地秸稈得兩三輪車,他沒地方放,他就得往路上放,關鍵是影響交通,再就是禁燒這塊兒,每年到種的時候,他把玉米秸稈都燒掉,造成了污染。這樣把這個玉米秸稈全部收回到廠里,通過粉碎進行壓塊兒,壓成這個生物燃料,這樣老百姓安上爐子之后,這個秸稈就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原本堆著礙事,燒了污染的秸稈通過壓塊兒變廢為寶,村黨支部書記陳虎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陳虎接著說,從供暖這一塊兒,燒四、五十斤炭,他們賣的是八毛多一斤,他們這個爐子,一天也是四、五十斤,但是這個生物燃料塊是三毛多一斤,從這個計算呢,至少省一半。
不僅如此,如果村民是用自家地里的秸稈去換塊兒的話,成本還會再降低一半。新型的采暖爐加上價格低廉的秸稈燃料,村民溫大哥告訴記者,今年的冬天比往年好過了許多。據了解,下一步,尹莊村會將把這項事業進一步推廣,在年底前實現全村40%的農戶用上秸稈采暖。目前用上秸稈采暖爐的二十戶村民,不僅不需要投資一分錢,每戶還得到了200元的補貼。
在項目的推廣過程中,來自濟南和青島的兩家企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爐具生產商金星華說,他們承擔了采暖爐的部分,他們目標是達到集中供暖的水平,家里的溫度達到十五、六度,達到這個溫度,用煤還少了。另一位秸稈壓塊機生產商宋兵說,他們擔當了提供燃料加工設備的這么一個角色,他們希望能夠把這種方式推而廣之,把這個又是環保又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辦下去,這也是他們企業參加這個項目的初衷和愿望。
今年1月21日,尹莊村的農村秸稈燃料示范村的二十家試點農戶,接受了相關專家的成果驗收。上海現代建筑集團研發部副主任瞿燕說,今天來看到了很多東西,確實這個技術是有生命力的,她覺得這項技術在山東地區,乃至東北地區,有采暖需求、有秸稈資源的,都是可以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