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突出“藍黃”兩區的戰略主體戰略地位,建設好20個海洋特色園區和高效生態產業園,加快推進“四區三園”、四大臨港產業區、九大集中集約用海區發展。
作為半島藍色經濟區的核心區,威海市將藍色經濟發展放在重要戰略位置。市黨代會提出,打好藍區建設攻堅戰,海洋經濟是核心,海洋漁業要內涵發展,海洋制造業要集聚發展。市人代會也指出,要著力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培育海洋經濟發展新優勢。圍繞如何助力藍色經濟區建設,代表們結合威海發展實際和企業自身發展特點,就做強海洋經濟展開討論。
產業先行 傳統海洋經濟提質增效
海洋漁業是威海最大的優勢產業。隨著全省“藍黃”兩區戰略深入實施和我市向藍色經濟區“深藍區”的加速推進,傳統海洋漁業面臨著轉型發展的巨大挑戰。“斥山集團臨海而生、靠海而起,雖然近年來取得長足進步,但發展方式粗放,質量效益不高。”省人大代表、赤山集團董事長王玉春說,面對新的發展機遇,今后要立足實際,轉調發展,提質增效。王玉春表示,赤山集團最大的優勢是遠洋捕撈,而當前最大的機遇就是國家和省實施漁船更新改造。赤山集團將牢牢把握這一重大機遇,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增上大馬力漁船,提高管理水平,沖破漁場、資源限制,堅定不移地走出去,向遠洋要效益,做強做實遠洋捕撈業。另一個機遇是,國際魷魚市場潛力巨大,要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冷藏優勢和加工優勢,做好以魷魚加工為主的水產品加工,拉長產業鏈條,增加產品附加值,爭取2015年做到20萬噸、產值達到60億元,做中國的行業“老大”。另外,在傳統制造業方面,要繼續增加投入,研發新品,打響品牌,切實提高質量和效益。
傳統海洋漁業轉型發展、提質增效,離不開科技創新的支撐。市黨代會提出的海洋漁業要內涵發展,核心動力也在科技創新。對此,省人大代表、好當家集團董事長唐傳勤深有感觸。他說,科技創新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好當家集團緊緊依靠科技創新,在海參養殖和綠色海洋食品產業上實現了突破發展。未來一段時間,要繼續加大創新投入,向海洋要效益、要財富,計劃到2015年,最少要投入30億元,使主導產業的品牌和市場占有率走在全國的最前列。在海珍品養殖方面,嘗試立體養殖,在有限水域中挖掘無限的潛力,爭取海參養殖規模全國最大。同時,投資10億元搞好深水網箱養殖。在精深加工方面,向科研要財富,借助國家技術研究中心這一平臺,把海參的文章做精做透,在海洋功能食品加工新技術、新型海洋功能性活性物質提取分離以及海洋生物資源開發與利用方面領跑國內乃至國際同行。
省人大代表、乳山合和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寧亞莉說,要抓住藍色經濟區建設機遇謀求更大發展,科技創新是海產品養殖加工企業的必由之路。合和食品將按照內涵發展的要求,與青島大學、中科院黃海研究所等專業院所緊密合作,通過科技創新,在海產品養殖加工領域實現差異化發展,切實提高產品附加值。
錯位發展 打造濱海休閑目的地
濱海旅游業是藍色經濟區的重要產業之一。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打造國際旅游城市和著名旅游景區”,這也是我市正在努力實現的目標。對濱海旅游業的發展,市黨代會提出,積極開發特色休閑旅游項目,努力把威海建設成為國際知名的濱海休閑旅游度假目的地。“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對濱海旅游業發展提出的戰略目標,正是大乳山景區努力的方向。”省人大代表、乳山維多利亞海灣旅游開發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劉新利說,大乳山景區要落實好報告關于文化山東、創意山東建設的要求,繼續加大投入,改善旅游環境,借助“好客山東”品牌,實現文化與旅游融合,努力把景點建成特色觀光度假名勝區。
在劉新利代表看來,一個成功的景區,是一個城市的品牌,其社會效益遠大于經濟效益。正因為此,大乳山景區自建設以來,始終把生態建設放在首位,投入6億多元栽植各類樹木2000多萬棵,讓一片鹽堿灘、荒山變成了天藍山綠水清的4A級景區,去年又被認定為國家海洋公園。劉新利代表說,大乳山的開發建設思路,順應了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及威海市打造美麗中國示范區的戰略,這為景區今后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一思路要堅定不移地堅持下去。另外,大乳山景區將繼續堅持旅游與文化的高度融合,唱響“母愛圣地 幸福乳山”品牌。目前,大乳山正著眼于解決威海濱海旅游“半年淡季”的問題,全力建設熱帶雨林休閑谷,努力讓威海旅游“淡季不淡、淡季更旺”。
聲明:本站轉載文章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交流與學習。如轉載的內容無意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