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語
在北京市崇文少年宮大廳的半圓形墻柱上,一幅100平方米的原創瓶蓋拼圖異常醒目。熱烈鮮艷的紅、清新明快的藍、生機盎然的綠構成的主體色調,立即引來在場眾多學生和家長的贊嘆。
100平方米的圖案全部由回收來的飲料、礦泉水瓶蓋拼成,這面名為“飛翔”的主題教育墻也因此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原創瓶蓋拼圖墻。
說起“綠色生命”主題教育,崇文少年宮劉曉北主任告訴記者:“我們倡導師生親自參與回收瓶蓋,希望通過這種實踐活動,幫助孩子樹立環境意識,認識理解環境現狀,并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逐步培養起低碳環保的行為習慣。”
萬人參與的拼圖游戲
記者在北京市崇文少年宮大廳看到,原創瓶蓋拼圖墻是由100塊1平方米見方的底板組成,用了20余種顏色的瓶蓋10萬個,瓶蓋連接起來達3000米。從回收瓶蓋到拼圖完成的100天里,參與的教師及學生達2萬人次,還有1000多人在瓶蓋里放置了綠色生命寄語并封上了墻……
在主題墻揭幕現場,剛上一年級的小崔同學指著拼圖里的一只鴿子驕傲地告訴記者:“看,那只鴿子就是用我收集的瓶蓋拼出來的!”小崔的媽媽告訴記者,孩子特別積極,放學路上看到個空的礦泉水瓶都不放過。這時小崔搶話說:“塑料垃圾不能亂丟,會污染環境的。我這樣做是為了保護我們共同的地球。”
記者發現,少年宮大廳的安全出口、洗手間等指示標志也換成了五顏六色的瓶蓋拼圖標志,少年宮的老師告訴記者,這些標志物都是學生用自己回收的瓶蓋,運用自己的創意獨立設計而成的。
在“快樂拼拼看”游戲體驗區,一些學生家長在老師的指導下,也參與到了“瓶蓋拼圖”的游戲中。崇文少年宮劉曉北主任說:“你別看這瓶蓋小,它的意義可不小。孩子們在收集瓶蓋的過程中了解了環保,而在拼圖的過程中又可以盡情發揮創意才能。在深化學生環境意識的同時,也鍛煉了孩子們的動手、動腦能力。”
看來融環保與藝術為一體的小瓶蓋,功勞確實不可小覷。
說教少點 活動多些
近年來,作為以育人為己任的教育單位,崇文少年宮已經把“開展環保活動,從小培養孩子的環境意識”作為與藝術特長培養并重的發展主線之一。
劉曉北主任認為,青少年可能自身就具備較強的環境意識,但缺少適當的活動或平臺將其釋放出來。“我們所做的就是要為他們提供這樣的平臺、這樣的機會,同時進一步深化他們的環保理念。”
記者在現場的隨機采訪中發現,小學生們確實對“白色垃圾”、“可再生資源”、“低碳”等名詞并不陌生。說起環保生活方式,不少孩子也能說出個一二三來,比如盡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人走燈滅,不用一次性筷子等等。
但是,即便如此,孩子們親身踐行環保的機會還是太少了。而學校的環境教育一般以主題班會或者“國旗下的演講”等形式進行,大多局限于課堂說教,缺少吸引力和實踐性。即便組織課外活動,也大多只是“一錘子買賣”,很少有后續跟進。
這樣雖然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要持續有效地激發青少年身體力行做環保,力量還是太微弱。
要讓孩子們的環境意識能夠源源不斷地被激發出來,進而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環保行為,“環保實踐活動在設計上就要講究些策略,既要有針對性地發揮教育意義,又要能夠可持續地開展下去。系列活動就不失為一種良策。”劉曉北主任總結說。
“快樂拼拼看”便是此次“綠色生命”主題教育的一項后續開發游戲,在體驗區,孩子們一個個興致盎然。
少年宮的老師們介紹說,“快樂拼拼看”之后,其他的系列課程及活動還在進一步設計中。初步計劃有利用回收瓶蓋開展“創意無限”設計競賽、色彩搭配美術課程等等。“希望孩子們能在這一系列的活動中,養成環保節約的生活習慣,讓低碳環保的理念真正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環保活動不分校內外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綠色生命”主題教育活動中,并沒有出現傳統的老師指揮、學生操作的僵硬模式,而是老師同孩子們一同參與了瓶蓋回收、處理、拼接上墻的整個過程。“要讓孩子們真正地懂環保、熱愛環保,老師應當身體力行,做好孩子們的榜樣。”劉曉北主任這樣評價到。
老師和同學們一樣,作為參與者平等地參加活動。“同時作為教育者,教師也需積極提高自身的素質,這樣才能起到更好的引導作用。”劉曉北主任給記者介紹了以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時開展的一些活動,例如組織教師沿明城墻徒步行走,倡導綠色出行、低碳健康的生活理念;為教師發放不銹鋼筷子,杜絕一次性筷子等。
提高學生的環境意識,不僅僅是學校單方面的任務,例如少年宮這樣的校外機構完全可以在校本課程的基礎上,增添一些趣味性的活動,將理論與實踐進行有機地結合,讓環境宣教更具有吸引力和可操作性。
劉曉北主任介紹,憑借校外機構獨有的優勢,少年宮近來舉辦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如走進少年宮互動體驗、親子活動、有獎競猜等。在宣傳垃圾分類知識時,更是采用了游戲加競賽的形式,深得孩子們的喜歡。
“我們開展的這些環保實踐活動得到了許多學校的支持,他們也愿意讓自己的學生參與到這樣的互動游戲中來。所以,校內外教育機構合作開展環境宣教是可行的,也是值得推廣的。”劉曉北主任告訴記者。
環境宣教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學生們需要正確的方向引導,家長、老師都應當為其做好表率作用,并與孩子們一同前進。學校、少年宮及整個社會更要攜手共建,努力為孩子們搭建有力的平臺,提供適當的機會,挖掘他們的環保潛能,激發他們的環保熱情。
也只有大手拉小手、手手相連,環境宣教才能真正起到實效,環境意識也才能最終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環保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