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宗蓮在北洋軍中的資歷,與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曹錕、王占元等相當,與袁世凱至交。被民初靳云鵬、張懷芝、張宗昌、陳調元、韓復榘等在山東的軍政當權者,呼為“大帥”。
1933年3月21日,南京國民政府明令褒獎何宗蓮,并批準在濟南建立何宗蓮紀念碑。碑上鐫刻著“何公春江紀念碑”字樣、何的畫像、國民政府的褒獎令及當時的山東省政府主席韓復榘撰稿、清末翰林院編修民國北京參議院議員莊陔蘭敬書的何公傳略。1934年8月1日,紀念碑在濟南商埠中山公園落成,各界數百人冒雨參加了紀念碑揭幕式。去年11月22日,筆者拜訪了何家后人80歲的何振江老先生。據他講,1934年在平陰縣老城建造了和濟南一樣內容的四方畫像碑,約高8米,寬1.8米,上有帽,下有座,碑身分別鑲在四面龕內,但此碑“文革”中被毀。
與袁世凱攀親結貴
何宗蓮,字春江,山東省平陰縣平陰鎮南門村人。家有薄田十余畝,父母早亡,因家庭困難,生活所迫,于1880年投奔清朝淮軍統領吳長慶部當兵。他忠誠老實,不怕吃苦,專心習武,得到吳長慶的賞識,跟隨他駐防煙臺、威海、龍口。時值22歲在吳長慶部擔任營務處總辦的袁世凱視察軍務,見其他部均有縱兵擾民事件,惟何宗蓮駐地士兵能把守軍紀,無大事故,由此引起袁世凱的關注。1882年袁、何隨淮軍吳長慶去朝鮮平亂,吳班師回原防地,而袁世凱率3000人留駐朝鮮借資鎮壓,何宗蓮亦被留用,何逐漸成為袁世凱的心腹之人。
1895年袁世凱接管“定武軍”學堂,在天津小站練兵,仿照德國軍隊的建制,編制新建陸軍。此時,何宗蓮入學堂習武,畢業后立即被提拔為左翼步兵前隊領官,后升營管帶、標統。在此期間,何宗蓮的侄子何鋒鈺前來小站求職,正好袁世凱有事來到何的營房,即往查看敘舊,何正愁無法安置其侄,見袁來大喜,即叫何鋒鈺拜見,不料袁一見何鋒鈺大為賞識,說:“這小子長得又魁偉,心眼又多,是個官胚子,就認我干爹吧。”何鋒鈺即跪下磕頭,口稱義父。這樣一來何宗蓮與袁世凱的關系就更近了。
1916年6月袁世凱死后,何宗蓮仍任大總統侍從武官。1918年2月,被任命為弼威將軍。不久,何宗蓮目睹軍閥割據,相互殘殺,京都一片混亂,遂借詞回山東平陰掃墓,連同家眷遷回濟南,從此引退,不再過問軍政事務。
滿腔熱情 創辦實業
辛亥革命以后,南京臨時政府曾頒布了一系列振興實業的法令、布告,施出各種實業救國計劃;北洋政府也先后采取了一些措施,刺激人們投資和開辦實業的興趣和熱情,許多在職官吏和擁有一定資金的商人或士紳紛紛響應號召,積極與工商界合作或獨資興辦企業,掀起了創辦實業的熱潮,此時退出官場的北洋將軍何宗蓮也受到影響。
何宗蓮定居濟南后,為頤養天年,在依山傍水、幽靜偏僻的地方修筑了“頤園”府邸。并在平陰縣城南門村修建了何公館,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后來,他見很多官吏和有錢的人都興辦實業,自己再也坐不住了,決心投身于實業,既為社會作出貢獻,又為自己積累資本。1917年,山東督軍馬良出資7萬元買下因虧損而被迫停業的濼源造紙廠,開機僅一年半,又因經營困難,以“無意營業”為由急于拍賣。于是,何宗蓮清理自己歷年的積蓄,連同袁世凱賜與的5萬元,及其他貴友饋贈的現金10多萬元,共計35萬元買下濼園造紙廠,后更名為山東華興造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興公司),何宗蓮任董事長。于1919年4月正式開機生產,時有從事生產的工人約百余人。7月,濟南掀起抵制日貨運動,致使該廠產品暢銷,當月就盈利萬余元。其后幾年間,華興公司主要生產連史紙、包裝紙、書皮紙等,平均年產量530噸左右,主要銷往山東、河北、山西、東北等地區,年產值為大洋20余萬元。上世紀20年代中期,日本帝國主義在華勢力與日俱增,日貨充斥市場,民族工業無力與之抗衡。至1930年,華興公司累計虧損達12.5萬元。“九一八”事變后,抵制日貨運動再次席卷濟南,華興公司的經營才稍有回升。1950年,國家在華興公司的基礎上成立了山東造紙總廠。另外,何宗蓮還與湖北督軍王占元在濟南西關東流水開辦豐年面粉廠,資本10萬元,后擴大到100萬元,可以生產出4種規格的面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