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方式,調結構,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工作重點,結構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也是國民經濟多年存在的重要問題。北京旅游經過30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巨大的產業規模,也形成了巨大的市場規模,在世界范圍比較,不是第一,也是一流,對此不必妄自菲薄。但是也不能妄自尊大,應當從問題出發,以市場導向,下一步,完成從大到強的轉化。也就是說,重點要從擴大規模轉向優化結構。
經濟發展,說到底就是擴大規模、優化結構、提高水平、增加效益這四個方面,這既是共時態的存在,也是歷時態的過程。任何一個產業,發展初期都追求規模擴大,中期強化結構,后期注重水平,最終達到效益。首先問一問,北京旅游現在到哪個時期了?如果說我們現在還忙于擴大規模,就意味著我們還是在發展早期,現在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嗎?顯然得不出。
一、優化結構體系
首先,涉及到國民經濟產業結構的問題。如果從發展視角來看,旅游是覆蓋各個產業的,我們多年講三次產業結構,現在已經很不合理了,比如北京一產不到1%,二產23%,三產76%,很不匹配,所以三產是一個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裝。如果做這樣的三次產業結構分析,對北京的旅游發展來說意義不大,而且對總體來說意義也不大。所以我們歸納了新的概念,就是旅游要跳出讓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這樣的概念。雖然是國務院文件的表述,但這是三年以前寫的,這個概念已經落后了。我的看法,旅游產業是創造幸福的產業,所以如果重新創造一個結構來說,旅游叫做第六產業。一產,種植,保障生存;二產,制造,緩解短缺;三產,服務,提供便利;四產,信息,提高效率;五產,文化,引領發展;六產,旅游,幸福,追求根本。
其次,是時間結構的問題。現在大家覺得旅游產業供不應求。不是總量問題,而是短期的高峰問題。2012年的十一黃金周,展示了需求的強勁,也格外刺激了泡沫化沖動。總供給等于總需求,這是經濟學的常識。而旅游由于產品自身不能流動,流動的是消費者,所以不能用其他產業的情況簡單對應。旅游需求的基本條件是有錢有閑有條件,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金錢的消費我們基本可以做主,但時間的消費還不能做主。13億人的休假,還需要國務院下文件,這是全世界都沒有的現象。恰恰由于休假的集中,使旅游產業的需求和供給長期不能匹配,更容易形成旅游結構的不合理。所以要害不在于擴大規模,而首先在于時間消費的自主。
第三,是產品結構的問題。北京得天獨厚,擁有豐富且一流的觀光旅游資源。但很可能成在觀光,敗也觀光。因此,建設復合型的旅游產品體系,將是北京旅游發展的戰略之舉。包括都市旅游產品、商務旅游產品、休閑度假產品、鄉村旅游產品、觀光旅游產品,構造成為體系化格局。
第四,是公共旅游體系。包括公共環境、公共服務、公共產品。這幾年正在努力開展,但是較之旅游發達國家,這仍然是北京旅游更大的短板。和杭州、上海等城市比較,也有一定的差距。比如,天安門廣場就是北京最大的公共旅游產品,這是北京難得的優勢,但是僅限于看一看,還是不足。
第五,是產業結構的合理化與高級化。北京旅游產業規模巨大,但是參差不齊,長短不一,使部分旅游生產力放空,造成資源浪費。在傳統產業中,從酒店來說,城市酒店和高檔商務酒店過多,度假酒店空缺,特色酒店薄弱。從景區來說,已經飽和,不應再開發新的景區景點,而應轉向旅游吸引物。從旅行社來說,是鋪天蓋地的格局,但是頂天立地的集團化發展仍然不足。從新興產業來說,正在成長,但還沒有形成大格局,應當通過產業融合,大力發展。
第六是空間結構,北京16800平方公里,首先是城市,之后是郊區,再后是鄉村,就有不同的產品,不同的市場,不同的旅游發展模式等結構性問題,也有互為市場的問題。
二、警惕泡沫
第一,投資泡沫。旅游方面有沒有泡沫?第一個泡沫就是投資泡沫,據一個民間組織“世界旅游投資協會”的數字,2011年,中國的旅游投資就達到2萬億,這不是泡沫是什么?但是這種投資泡沫現在變成了各地旅游發展的榮耀,變成了政績。上來都是發展形勢如何好,有多少大項目,一聽全是大項目。
第二,政府泡沫。由投資泡沫演化出來的就是政府泡沫,一是政府對這些事情還沒有足夠的認識;二是大家還在主張這種泡沫;三是政府一些工作本身的著力點實際上就是吹泡泡,由此就形成了工作泡沫。當然有一些是必要的,不能一概地否認泡沫,但是泡沫到什么程度得研究。比如英國專門有一個法規,就是酒吧里的啤酒泡沫到什么程度,違背了是不行的,為什么有這么一個法規呢?啤酒沒有泡沫不好喝,泡沫太多就侵犯了消費者權益,為這么一個事都可以立出一個法規來。所以對泡沫不能一概否定,有發展階段的問題,也有工作思路的問題。比如說搞大活動,能說是泡沫嗎?如果非要這么說也可以,但是反轉過來說,旅游不搞大活動能行嗎?所以不能一概而論。
第三,市場泡沫。現在而言,旅游市場泡沫實際上很大程度上是被迫產生的。如果有比較好的投資渠道,可能就不花了,去投資,或者說有一些非常穩定的預期,可能在消費上會重新做結構性考慮。現在沒有,是擠著花小錢,這種狀態還會持續一段時間,但是確實構造了市場泡沫。
第四,工作泡沫,無論是政府的工作,包括旅游各個方面的工作,里面都有泡沫的成分,其中主要體現在市場營銷和大活動方面。中央電視臺的地方品牌廣告鋪天蓋地,各種各樣的大活動風起云涌,資金不斷投入,但實際效果如何無人問津。
現在的旅游熱很好,產生的隱憂就是泡沫問題,所以下一步要警惕泡沫、防范泡沫。現在旅游發展的泡沫有,不多,但是如果不防范,很有可能形成泡沫化的格局。不希望看到“十二五”末期的時候,全國有一堆旅游方面的爛尾樓。因此,在旅游項目方面,政府一定要盯著投資商,加快資金到位力度;投資商則需要集中精力,迅速形成產品。產品形成了,哪怕粗糙一些,在市場上就有影響,至少有現金流。如果攤子鋪的很大,計劃上百億投資,到最后可能是十幾、二十幾億爛在地里,一等十幾年,這是泡沫化發展有可能帶來的后果。
三、做結構文章,謀發展大局
1、形成共識
結構認識到位,結構分析深化,首先是調整思路,之后是調整既存的旅游經濟結構。GDP至上的情結,在旅游領域的表現就是規模沖動,現在大項目層出不窮,各種區遍地開花。客觀來說,目前結構性的認識剛剛起步,結構性的研究嚴重不足,所以旅游官、產、學三界都應該關注一下這個問題,并且把這個問題作為前沿問題,因為這是影響中國旅游發展乃至影響每一個投資項目最大的問題,應該借助旅游市場的優勢,創造新型的產業結構。 深化結構,優化結構,這是我們的當務之急。最終要培育結構競爭力,創造結構性效率。我們要從旅游大國到旅游強國,如果在這一點上不做文章,也就是說一說而已。北京已經超越了這種所謂的大和強的概念,北京提的是國際一流旅游城市,這個目標一步到位。
2、調整結構
調整結構是當務之急,優化結構是長遠戰略。總體而言,控制規模、優化結構、提高水平、增加效益,企業是基礎,效益是根本,一個產業如果沒有硬碰硬的企業,沒有真正有競爭力的企業,說什么強國?我們的企業問誰誰不行,這個產業叫好產業嗎?只能說這個產業已經生了病,有時候可能病入膏肓,現在說不準,因為這些方面現在缺乏足夠的研究,也缺乏相應的判斷。在工業化發展中期,群體追求自然是經濟總量,求規模;處在這樣的歷史時期,提出工業化后期甚至是后工業化的時期的戰略目標,是追求發展質量的轉型之舉,是發展導向的提升之舉,是全方位超越。是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深入研究發展的結果,從根本上看,是立足現實,面向未來,著眼發揮優勢,積極順應趨勢的戰略之舉。下一步不光是研究結構,還需要研究怎么來警醒。因為我確實發現該關注的關注的不夠,不該關注的瞎忽悠。回過頭來說,項目還是要上的,但是重點應當在結構優化方面,上短板性項目,填平補齊項目,精品項目。
3、管理轉換
對應整個結構性的需求,或者說進一步結構性的提升,從管理方面需要轉換。最早各級旅游局是企業管理,之后進步了,變成行業管理,這些年又人提出產業管理,我以為產業管理是不對的,只能說明大家形成了產業的概念,更關注的是項目怎么投入,怎么來組織,但是最終的發展是公共管理,到了公共管理,政府才能真正到位。公共管理就涉及到公共環境和公共服務,也涉及到公共性產品。以擴大內需為主導戰略,以改革開放為主線,核心就是抓四個方面:一是要素市場化,這是現在旅游工作里最薄弱的一塊。二是發展社會化,通過我們的努力,拉動方方面面。有一些領導也提出來,說產業融合,我們不又變成弱勢了嗎?旅游局和其他各個部門相比就是弱勢,但一對一是弱勢,一對多就是強勢,因為我們可以對應幾十個部門,出一個題目把大家拉起來就是強勢,歷史上有這樣的經驗,現在仍然應該這么做,這就是一個發展社會化的概念。三是運行智能化。四是推進國際化。同時也涉及到一個總的治理結構的轉換問題,從旅游部門管理到協同管理,從旅行社管理到旅行業務管理,從星級飯店管理到流動住宿管理,從旅游景區管理到旅游吸引物管理,從供給管理到需求管理,從行業管理到公共管理,從國內管理到國際協作。這一系列的轉換實際上就反映了一個問題,我們講了多年的大旅游,如果沒有結構性的基礎,大旅游很容易變成大忽悠,如果有結構性的基礎,大旅游就實實在在的能夠做起來。
首都是全國人民的首都,北京是世界城市,因此,北京的旅游規模是天然的,不必追求,也自然增長,2011年北京旅游人次突破了2億,這未必是北京旅游之福。但是結構文章不做不行,這是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希望北京旅游發展能在全國帶好頭。
聲明:本站轉載文章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交流與學習。如轉載的內容無意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