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在山東青島開發區北部的抓馬山向北望去,從山腳下到遠處的膠州灣之間,是大片平緩的山地地形,村莊、山體、水庫點綴其間。就在這里,未來十年中德兩國企業將共同建設世界級的生態產業園——青島中德生態園。
“這是中德兩國的國家級項目。”青島市委常委、青島西海岸經濟新區工委書記、管委主任張大勇介紹說,2010年7月,德國總理默克爾訪華期間,中國商務部與德國經濟和技術部簽署了《關于共同支持建立中德生態園的諒解備忘錄》,確定在青島開發區內合作建立中德生態園。經中德雙方選定,中德生態園選址在青島開發區北部,規劃用地10平方公里。之后,我國多位國家領導人訪德期間,都強調要進一步推動中德務實合作,共同辦好中德生態園。
根據預定發展目標,中德兩國擬在10年內,將中德生態園建設成為世界最高水平的高端產業生態園區、世界高端生態企業國際化聚集區、世界高端生態技術研發區和宜居生態示范區。
“建成后,中德生態園將引領生態環保產業國際標準的制定。”張大勇表示,中德生態園的規劃建設將通過對世界生態環保產業發展方向的超前研究和先進技術的引進,建設成為中國生態環保技術的應用和推廣中心,在部分領域產生國家乃至國際標準。
“最關鍵的,是通過規劃對園區建設進行約束性控制。”青島中德生態園建設指揮部規劃建設辦公室負責人呂占志介紹,比如園區的概念規劃,就是邀請世界排名前五位的德國gmp建筑師設計事務所編制完成的,從這一規劃中可以清楚看到對生態環保的探索:概念規劃采用獨具匠心的“嶗山卵石”作為設計主題,將整個園區規劃為8個卵石狀的功能區域;在園區用地比例上,產業用地占45%,居住及公共設施用地占25%,道路及生態綠地占30%;即便是在建材的選取上,也做出了明確的控制要求,將大量地使用天然建材,如天然石材、磚塊和木材等。
已經完成初步框架的園區生態指標體系更是充分借鑒了德國“萊茵模式”和德國可持續建筑協會(DGNB)評價體系等的經驗,包括資源有效利用、生態環境優良等4大類別,結構合理、節約高效、循環持續等10項一類指標,單位GDP碳排放強度、企業清潔生產驗收通過率、綠色建筑比例、可再生能源使用率、原有地貌和肌理保護比例等38項二級指標,建立了包括分類指標、核心要素、關鍵環節、控制目標、控制措施及效果統計等在內的指標分解實施體系,多達數百項具體內容。
為了提高開發效率,在開發模式上,園區將采取中德兩國合作框架下的市場化模式:引進中德兩國具有開發經驗和資金實力的企業共同組成項目投資公司,負責中德生態園的園區規劃、土地開發、項目引進和運行管理。
目前,青島開發區管委已經出資5億元注冊組建中德生態園聯合發展有限公司,作為中方與德方合作的項目運作平臺。德方公司也表示將出資5000萬至1億歐元,由私營企業參與組建園區合資開發公司。初步計劃,中德雙方將在今年4月舉行的中德生態園工作協調領導小組第三次會議之前,完成中德合資公司的組建工作。
中德生態園先進的規劃設計理念和優越的產業發展方向,已經吸引了中德兩國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越來越多的關注。目前,已有德國西門子公司、北京恩奈特分布能源技術有限公司、德國全球中心、北汽福田汽車集團等就生態產業項目落戶、綠色建筑、物聯網、工業地產開發等與中德生態園達成了初步合作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