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日舉辦的中國責任投資論壇(China SIF)上,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金融行動機構負責人保羅·克萊門茨·亨特表示,可持續金融是推動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非常好的手段。中國銀行業可以加大氣候金融、碳市場、可再生能源方面金融產品的設計開發力度。中國責任投資論壇是證券時報中國上市公司社會責任中心與商道縱橫聯合推出的溝通交流平臺,旨在探討中國資本市場的責任投資,促進資本市場社會責任建設。
目前業內對可持續金融、綠色金融以及環境金融這三個概念區分不是很清楚,對此保羅表示,可持續金融是一個平衡環境和社會發展的概念。興業銀行董事、董秘唐斌在論壇上作了進一步的區分,他認為三者既有相通之處,也有不同的地方。相通之處在于它們都是融資活動機制的安排,不同之處則在于,可持續是一個最大的概念,是有聯合國定義的;綠色是一個形象的概念,是指所有跟環境保護有關的;環境金融是一個更準確的定義,是圍繞減少排放、環境保護所涉及的相關的產業與事業。興業銀行就是通過基于環境的金融產品服務,形成由點到面可持續金融的立體格局。
保羅提到,可持續金融在國際上現在是一個很熱的話題,目前比較新的趨勢有三個方面:一是西方銀行正在重新定位什么是可持續銀行;二是銀行在碳金融、綠色建筑等綠色金融方面還有很多機會;三是發展可持續金融有助于推動政府對相關政策的制定。
保羅建議中國銀行業可以加大氣候金融、碳市場、可再生能源方面金融產品的設計開發力度。在談到當前國內銀行社會責任報告質量的問題時,他認為,強化信息披露將是一個大趨勢,信息披露對于銀行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因為客戶能從一個銀行的報告當中看到銀行高層是不是真的把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放在了經營模式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