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底至今年初,國家電網相繼出臺政策,鼓勵個人建光伏發電站并入國家電網,“自發自用,余電上網”的熱情瞬間被點燃。截至5月底,我省已有4個農村家庭用戶的光伏發電站成功并入國家電網,開始賣電給國家。
農民自建光伏發電站,投資與收益如何?并網門檻高不高?賣電給國家劃不劃算?目前是否值得大規模推廣。近日,記者走訪了我省第一個成功賣電給國家的農民劉福林及電力部門、光伏企業相關負責人。“今天陰天,發電量不高,你看現在才剛開始發電不久,這里顯示今天已發電2.167kwh,即時功率1906w,也就是一小時能發電1.9度,好的時候能到4度多。”5月30日早9點多,廣饒縣稻莊鎮孫莊村村民劉福林指著掛在墻上的逆變器對記者說。
爬上樓梯,就能看到劉福林家建在屋頂上的“發電站”——并排擺開的22塊太陽能光伏電池板,這些電池板正在把接收到的太陽能轉化為電能,輸送到電網上。“每塊光伏電池板是250w,總裝機容量5.5kw。光照條件好的時候一天能發22度電,陰雨天能發八九度電,一個月能發電500—600度電。自家根本用不了,多余的就賣給國家。”劉福林介紹說,光伏電池板發的是直流電,必須通過逆變器轉換成交流電之后,才能并入國家低壓電網中。站在劉福林家平房頂上,能看到一股較粗的電纜線從劉福林家延伸到對面墻上的一只表箱,在那里劉福林家發電站所發的電接入國家電網。“表箱里安裝了雙向電量表,既能看到上傳給國家電網的電量,也能看到自家用的電量。”劉福林說。
記者從廣饒縣供電公司了解到,從2月18日并網到5月30日,劉福林家的光伏電站共發電1526度,他家只用了174度,剩余1352度電全部賣給了國家電網。按照每度電0.4469元的上網電價,他已通過賣電回收604.21元。
像劉福林家這樣的發電站,在國家層面正式的稱謂是分布式光伏發電站,自去年底至今年初,國家電網連續出臺政策,承諾對10千伏及以下電壓等級且單個并網點總裝機容量不超過6兆瓦的發電項目給予免費并網服務。“自發自用,余電上網”的熱情瞬間被點燃。記者從國家電網山東電力公司獲悉,截至5月底,我省已有4個農村家庭用戶的光伏發電站成功并入國家電網,開始賣電給國家。
58歲的劉福林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也是國家電網提出并網政策以來我省第一個賣電給國家的農民。現在,他的工作除了偶爾看一下逆變器上顯示的每天的發電量以及累計發電總量,更多的則是不厭其煩地向來自各地的咨詢者介紹建設一個家庭光伏發電站和實現并網并非難事。“光伏發電站是找人設計安裝的,從向供電局提出申請到并網成功,前后只用了20多天。后期的操作更簡單,只要讓逆變器上下的電路通暢,就光等著一年跟國家結算一次電費了。”劉福林介紹說。
“目前國家電網對申請分布式光伏發電的用戶并沒有專業設限,普通用戶可以找具有相關資質的專業人士來給設計、安裝光伏發電組件。”為劉福林設計安裝光伏發電站的大海新能源高級工程師張勝利告訴記者,“只要購買正規廠家生產的光伏組件,找具有相關資質的專業團隊安裝,這樣一座屋頂光伏發電站的使用壽命大約是25年左右,期間維護成本和技術要求很低。”
與城市電網相比,農村大部分地區電網還比較薄弱,存在電壓不穩等問題,這是否會導致有些地區想并網并不上?來自電力部門的回應是:只要是正常用電戶提出的并網申請,在供電部門派專人進行現場勘查后,都會受理,制定接入系統方案并出具接網意見函。不存在因城市農村而分別設限情況。“這種并入國家電網的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其實發電量都很小,對接入電網的接口、線徑等要求都比較低。以目前的農村電網現狀完全能夠滿足并網需求。”接受記者采訪的一位電力系統專業人士說。
無論是已經成功并入國家電網的光伏發電站的用戶,還是光伏專業人士抑或電力部門,都在傳達這樣一個訊息:在農村建立一個屋頂光伏發電站并入國家電網并非難事。然而記者在進一步了解中發現,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家庭用戶,在自家屋頂建立光伏發電站成功并入國家電網的,大多是癡迷研究光伏發電的“發燒友”或是本身就從業于光伏行業的上下游企業。即使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劉福林,建立光伏發電站的初衷是來自兒子的勸說,而其兒子恰好供職于某生產太陽能光伏組件的一家新能源公司。
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自從劉福林在自家屋頂上建光伏發電站賣電給國家的事被廣泛報道后,前來參觀、取經的人絡繹不絕,不僅有省內周邊地市的,也有遠自上海、貴州的,有時候一天就有五六撥,但直到現在劉福林并沒有聽到這些參觀者中有人建起了光伏發電站。“我個人也不建議他們建,尤其是在農村,因為投資相對比較高。”劉福林告訴記者,他的光伏發電站總共投入了3萬元,這還只是買材料的費用。設計和安裝都是熟人幫忙做的,省下的設計費、安裝費加起來大約有1萬元。
但從收益看,“現在還沒有拿到國家補貼,每度電賣給國家是0.4469元,這樣投進去的錢最快也要十年才能收回來。如果算上設計安裝成本的話,得需要十五年。”劉福林告訴記者。但實際上,與電網公司簽訂一年結算一次,到底一年能收回多少,劉福林心里也沒底。“就等國家補貼了。”
據了解,為了鼓勵光伏發電的發展,國家出臺了每度電1元的標桿上網價,但是個人投資建設家庭光伏電站,如果沒有得到國家發改委的核準是拿不到這個電價的,只能按照當地脫硫煤電價執行。“因為規模太小,目前以個人名義申請1元上網標桿價是很困難的,據我了解,很少有被批準立項的。”該電力系統專業人士說。今年3月,發改委發布了《關于完善光伏發電價格政策通知》的征求意見稿,其中分布式光伏發電的電價補貼為每度0.35元。這個標準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并不算高”,而且現在也還沒有落地。“國家補貼從去年就傳出風聲,但直到現在還沒落地。”力諾太陽能集團品牌策劃部部長韋兆文告訴記者,“如果國家補貼政策更給力一些,投資回收期更短一些,農村光伏發電市場可能會比城市發展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