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北水城·運河古都”,是聊城近年來持續打造的城市品牌,定位于江北水城,目的是突出聊城的水城特色。你也許沒來到過聊城,但說起景陽岡、武松打虎,你一定不會陌生;提起孫臏、季羨林、張海迪、孔繁森等,你也一定是耳熟能詳。這就是聊城,一座頭頂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等6個“國家級”光環的歷史文化名城,近年來,又以“綠色、低碳、循環、高速發展的工業和發展生態文明”為特征的“聊城現象”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而定位于運河古都,目的是彰顯聊城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聊城市委書記林峰海介紹說,明清時期,聊城是運河九大商埠之一,繁榮興旺400多年,史稱“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會”。聊城歷史上名人輩出,抗日愛國將領張自忠、范筑先,國畫大師李苦禪,著名學者傅斯年、季羨林,領導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等。中國古典名著《水滸傳》、《金瓶梅》等書中的許多故事就發生在這里。
這樣的城市定位,也讓聊城在傳承基礎上的開發,以保護為出發點的建設,更讓“給后人留遺產、不給后人留遺憾”的聊城人受益于生態城的打造。
聊城市在古城保護與改造工程完成基礎設施投資15億元,“中華水上古城”的獨特風貌已具雛形;徒駭河世界運河(建筑)博覽園等一批重點城建項目加快推進;全面啟動“城中村”改造工程,40多萬市民住上了新居;加強城市道路、供水、供熱、供氣、治污等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城市品位不斷提升。
正因為此,“江北水城·運河古都”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日益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