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慧山,位于濟南市千佛山東南,因山頂有座巨大的石刻佛頭雕像,又名大佛頭。近年來,佛慧山景區修葺一新,從山底到山頂,鋪設了石質臺階,登山者與香客絡繹不絕。
從濟南的街上,向南望去,這座海拔不到500米高的小山,不見得秀麗,更談不上壯偉。拾級而上,穿過山澗黃花,踏著片片楓葉,待到大佛頭前月臺上,掉回頭來,陡然發現,車水馬龍的濟南城,就在這圈青山的臂膀里躺著。而眼前這尊8米高的石佛頭像,雕刻細膩,面容圓潤,法相端莊,雄偉壯觀。
關于大佛頭,在濟南民間有兩個傳說。其一是,遠古時代的濟南,是一艘裝滿寶藏的大船,人們怕寶船飄走,就雕刻了一個大佛頭來看護寶船。還有一種傳說,原來的濟南經常地震,以致生靈涂炭、民不聊生,人們就刻了大佛頭,來保佑濟南遠離地震,從此以后,濟南果真沒有過大地震。這兩個傳說,寄托了濟南人對大佛頭的崇敬,也寄予了驅災聚福的美好愿景。
一般的佛像,都是全身像,而大佛頭僅在山頂雕刻一尊佛頭,在佛頭上建有佛龕,并由清末學者張英麟題寫“大雄寶殿”。為什么只見佛頭不見身呢?
帶著大佛頭之謎,記者回到市區,采訪到了陽谷海會寺主持、宗教人士仁修法師,作為土生土長的濟南人,他對大佛頭也是印象深刻,兒時多次攀爬大佛頭,“當時還沒有修路,整個山路比較崎嶇。爬到佛頭上,還能看到耳后有個大洞,香客們都往里扔錢幣。”對于大佛頭為何沒有佛身,仁修認為,單獨的大佛頭,是有佛教寓意的:“在山頂大佛頭上寫‘大雄寶殿’,更是寓意整座山體就是佛身。”
佛身與山體自然融為一體的觀念,是佛家人的說法。大佛頭之謎,仍然是懸而未決。大佛頭,為何只見佛頭不見身,是有意為之,還是半途而廢?記者采訪了濟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長李銘。
李銘認為,大佛頭是一座未完工的佛像,“據考證,大佛頭是刻于北宋1036年,距今已有近一千年歷史。從雕刻的情況來看,作為一個頭部,很有可能是沒有雕刻完,它的頸部和耳朵都還沒來得及磨光,鑿刻痕跡還能看出來,非常粗糙,與整個佛頭不相符。”
從山下望上去,如此之大一片山體,按崖壁面積判斷,完全可以雕刻一座大佛。對于大佛頭之謎,李銘有一個大膽的猜測:“在大佛頭前,有很大一片寬闊地,施工、取石都很方便,應該是準備建大佛的。南北朝時期,站佛較多;到隋唐時期,以坐佛為主,宋代也是。據我們推測,這很可能也是要雕刻一座坐佛。”
而大佛頭到底為何半途而廢,李銘分析,有可能是石質土質問題。1993年,濟南市考古所負責修復大佛頭的佛龕和月臺時,有一個驚人的發現,“在緊挨月臺的西側山崖邊,靠近佛龕下面不足兩米的地方,土質石質非常松軟,都是一些片石塊石,這是不可能雕鑿佛像的。所以我們推測,有可能是在雕刻完頭部之后,人們挖開下部巖體,發現石質不行,于是就放棄雕刻佛身。”
記者觀察到,在佛慧山上,有兩種石質,一種是石灰巖,又叫青石,是比較理想的雕刻佛像的石材,大佛頭就是青石雕刻成,歷經千年完好無損,并更加光滑細膩。而就在同一區域內,又有另一種石質,為花崗巖,經風吹雨淋多千瘡百孔,不適用于造像刻碑。由此來看,佛慧山的石質土質,并不適合雕刻佛身,這應該就是大佛頭只有一尊佛頭的客觀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