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沒掏一分,就住上好房子!”12月2日,在茌平縣馮屯鎮薛店社區老年公寓103室,71歲的老漢趙以廷和老伴趙蘭香領著記者從客廳、臥室、陽臺、廚房到衛生間轉了個遍。兩個月前,老兩口拆掉在農村的老房,搬進公寓。住了20年的4間北屋,還是忍不住拆了,因為縣里的“宅基地換公寓”叫人動心。
啥叫“宅基地換公寓”?就是在依法、自愿、有償的前提下,將鰥寡、貧困以及留守老人的宅基地交回村集體,拆除舊房,老人免費住進公寓直到終年,公寓產權則歸村集體所有。薛店社區書記趙其峰告訴記者,兩年前,他曾做過調查:整個社區有42戶“空巢老人”,其中37所住房跟趙老漢家的房齡差不多,都破破爛爛的,他們無錢翻修或建新房;但宅基都不小,少的半畝,多的八九分,42戶約有30畝。全縣的情況大致如此,目前,茌平縣“空巢老人”達到3.2萬人,其中1.5萬人年老體弱,連自己都照顧不好,甭說建新房了。
“宅基地換公寓”并非不要家庭養老、子女贍養。該縣在為老年公寓配備熱水器等基本生活設施的基礎上,還以村為單位與入住老人子女簽訂了2600余份“子女贍養協議”,劃定每年每人給予800—1500元的贍養標準。“宅基地換公寓”提高了老人幸福指數。趙以廷說,雨雪天不用為出門、去廁所犯怵。公寓老人集中,玩玩紙牌、扭扭秧歌,一起曬太陽拉呱,孩子們外出打工也不用掛著俺們了。
置換出的宅基地派上了用場。杜郎口鎮鮑莊村通過項目實施,將多余宅基地統一規劃復墾,新增耕地70畝,以每畝1000元對外發包,村里每年光承包費就多出7萬元。全縣400畝全部復墾后,每年總收入超過40萬元。“宅基地換公寓,其實是變‘固定資產’為‘可用財富’,通過宅基流轉,實現‘老人得養老、村民得實惠、集體得發展’的統一,是新形勢下農村養老的一種探索。”采訪中,縣委書記陳秀興介紹,這項舉措正在全縣全面實施,明年另外13處老年公寓建成,又會有1500余名老人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