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蕪黑豬的歷史飼養至少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的原始社會。在上世紀50年代前,純種的萊蕪黑豬在萊蕪當地比較普遍。但從上世紀5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無計劃地引進新品種豬與萊蕪黑豬雜交改良,純種萊蕪豬不斷被淘汰。到上世紀70年代末,純種萊蕪黑豬瀕臨絕境。
為挽救這一瀕危優質豬種,山東省農業廳、泰安地區農林局(當時萊蕪還屬于泰安市)于1959年—1976年期間先后共組織了7次豬種調查、3次較大規模的豬種普查。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那時候幾乎就是挨家挨戶的搜羅萊蕪黑豬,發現純種的,就高價買回來。”在后來建成的萊蕪豬保種繁育場和保種基地內,幸存的40頭萊蕪黑豬擔負起了“傳宗接代”的重任。
“萊蕪黑”具有繁殖力高、哺育力強、肉味濃郁香鮮、抗逆性強、雜交優勢明顯等特點,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重點保護畜品種資源,農業部列為國家級畜品遺傳資源保護品種,是目前豬肉市場的特色品種。
萊蕪豬形成歷史悠久,養育歷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的原始社會,距今約5000~6500年歷史。萊蕪豬肉質好。肌肉顏色深紅,肌肉大理石紋明顯,肌間脂肪含量高(10%左右),居山東省地方豬種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