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得小時候,滿街都有燜子攤兒,幾張簡陋的桌子,幾個破舊的板凳兒,一口黑漆的大鍋就構成了簡單的特色燜子小吃攤----相傳一百多年前,有門氏兩兄弟來煙臺曬粉條,有一次剛將粉胚作好,遇上了連陰天,粉條曬不成,粉胚要酸壞,情急之下,門氏兄弟將鄉親們請來用油煎粉胚,加蒜拌著吃,吃后異口同聲說好吃,有風味。于是便幫門氏兄弟支鍋立灶煎粉胚賣,人們都說好吃,但問此食品叫什么名,誰也說不出。其中一智者認為此品是門氏兄弟所創,又用油煎燜,就脫口而出叫“燜子”。
煙臺燜子是煙臺地區特色小吃,用粗制地瓜淀粉做原料,將淀粉加水加熱打凍,將凍切成小塊,用鍋煎到外邊成焦狀顏色由白變透明,并佐以蝦油、芝麻醬、蒜汁等調料上桌即可。52歲的攤主周大姨,在東關中街這個路口擺地攤兒已有27年。正如周大姨自己所說,當年海防營的燜子好吃,可惜早就拆了,現在能和自己的燜子比肩又這么多年的,煙臺沒有了。就在和周大姨交流時,有對中年夫婦過來,開口就問:“周大姨家的燜子嗎?”周大姨說是啊,他們聽到后開懷地笑著說,“終于找到了,開車饒了幾圈兒。一直聽說這家燜了好吃,說是就在所城里東門這兒二十多年了,慕名過來嘗嘗。”
據周大姨介紹,每天像這樣慕名而來的顧客很多。27年來除了刮風下雨天氣不好以為,基本都出攤兒。邊聊就看到那記憶中的畫面呈現在眼前。當然以前黑漆大鍋下燒的是炭或者木材,現在與時俱進用的是液化氣。作為老煙臺人,記者喜歡吃帶ge的(煙臺話,即外表焦脆),看著端上來的燜子還是當年的小叉子,小碗兒,內心暖暖的不禁立即拿著小叉子開動。味道也和記憶里的差不多,或許那一點點的區別就在火候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