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做飯,十里聞香”——— 黃河大米,這一濟南傳統特色農產品,留在一些“老濟南”的記憶里。濟南市發展現代農業會議會上披露,今年濟南市將逐步恢復10萬畝水稻種植,黃河大米或迎“復興”良機。
“2014年將逐步恢復10萬畝水稻種植。”7日,濟南市農業局負責人表示,“糧袋子”和“菜籃子”都很重要,除了要重點建設120萬畝糧食高產示范區,還要建設濟陽、槐蔭、歷城3個水稻機械化生產示范區,恢復部分區域水稻種植。
黃河大米一直以來是濟南農產品的品牌,但近年來生產黃河大米的地區,農民不愿意再種植水稻,原因是他們覺得種植水稻的投入要高于收益,種植成本高導致水稻種植不再受青睞。目前濟南稻田種植不足10萬畝。稻田“遇冷”,黃河大米的產量也因此減少。此次農業部門提出10萬畝水稻種植計劃,相關部門也有望出臺扶持政策,調動農民種植的積極性,為濟南的“糧袋子”再增添一些分量,更多的市民也有望吃到本地產的黃河大米。
此次恢復種植的10萬畝水稻,種植區域也計劃在黃河大米產地的“故鄉”,如濟陽、槐蔭、章丘等地。按照每畝地水稻平均產量400公斤計算,如果10萬畝水稻稻田“復興”,每年就可產4000萬公斤大米,更多市民可以吃到正宗黃河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