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走在上個世紀解放前的濟南大街上,碰到這么一個人,穿著筆挺時髦的毛料西服,戴著一副斯文的金絲眼鏡,肩膀上卻扛著一只猴子,一副只知道玩樂的少爺模樣……那么準沒錯,這個人就是王寂子。
王寂子的老家在黃河以北的山東濟陽,家中是不大不小的地主。王寂子兄弟三人,他們有個很能干的父親叫王海南,在濟南做生意,賣土特產和食用油,生意很好,最后發展成了大油坊,店鋪品種多樣,在濟南遠近聞名。王寂子從小就很聰明,為了讓最小的兒子接受更好的教育,開明的王海南不惜錢財,把他送到了文化氣息濃郁而新潮的上海,讓他在西湖美術專業學校(浙江美術專業學校的前身)學畫畫。王海南當初沒有想到,這樣一個天資聰穎的兒子,他寄予了無限期望的孩子,日后竟然真的就成了一個典型的落寞于世、特立獨行的畫家。就跟他的名字一樣,成了個寂然之子……
1937年,對日抗戰前夕,幾乎全國著名的畫家都跑到重慶去了,像傅抱石、潘天壽、豐子愷、徐悲鴻、關良等,山東的王寂子、劉魯生、卓啟俊也在其中,他們是學習繪畫的學生。回濟南后,王寂子依然過著不知世事艱辛為何物的小少爺生活。 不久后他家徹底的落魄了,連那個棚屋的租金都交不起。50年代中期,他想起來那張蓋滿了徐悲鴻章印的紙了,把它拿去賣了幾塊錢。他又搬到了青龍橋一個修自行車的破院子里,就是一間小屋,一張床,一張桌子,一個爐子,一個菜櫥,不過收拾得很干凈。后來他就一直住在這里。晚上在小屋里畫畫,用的是文具店賣的那種普通白紙,一張紙上畫些吉祥花鳥之類的寫意畫,另一張紙裁成兩份,寫成一副對子,這樣就成了一套作品。他一晚上能畫兩三套,然后卷起來,第二天拿到集市上去賣掉。賣得的錢買幾張供第二天晚上畫畫的紙,剩下的就都拿去下館子花掉了。濟南城大大小小的飯館沒有他沒去吃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