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山東衛視《山東新聞聯播》報道,濰坊市緊抓藍黃兩大戰略重要機遇,轉身向海,舉全市之力“突破濱海”,再造一個“海上新濰坊”。位于濰坊北部的濱海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一個承載著濰坊夢想的“未來城”正在加速隆起。
用地近3000畝的諸城產業園,正在濰坊濱海新區加緊建設。離濱海最遠的諸城,為什么要把產業放在150公里之外的地方呢?點燃諸城創業激情的,是濰坊市剛剛出臺的“飛地”新政。和一般“飛地經濟”不同,濱海新區不參與各縣市區所建園區的收益分成,F在,全市15個縣(市區)都在濱海拉開產業布局:昌邑市帶來高檔紡織裝備,昌樂縣引進太陽能海水淡化裝備,坊子區重點發展機械裝備制造。
園區有了,企業愿不愿意來?硬件是基礎,服務要突破。入駐濱海新區一年多的山東頤杰鴻豐公司最近打算擴大生產規模,不等企業上門,開發區的流動服務車先開進企業,一次性辦完四項手續。不到半年,這輛流動服務車就跑了6萬多公里,跑出了“零首付注冊、零收費管理、零距離服務”的現代政府管理新模式。
體制機制改革破題,濱海開發不斷提速。上半年,就有22個總投資646億元大項目落地。不過,突破濱海的心情再急迫,產業選擇上卻不含糊:要打造現代制造業高地,絕不做落后產能承接地。投資65億元的石化鹽化一體化項目主體工程完工;投資240億元的比德文新能源科技園正在建設,福田重工準備把全球第二大生產基地放在濱海,高端產業大項目正不斷累積著再造新濰坊的底氣。生產方式高度社會化和市場化,將率先在全國實現全域直飲水,廢水達到“零排放”,顯然,濰坊并不止于造一座工業新城,而是在謀劃一個科學發展的“未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