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久前,500余位國內外海洋經濟、科技、管理領域的頂級專家和企業精英,會聚青島,參加“2011中國·青島藍色經濟發展國際高峰論壇”,暢所欲言,獻計獻策。論壇上,一個關鍵詞引起與會者高度關注:“藍色硅谷”。何謂藍色硅谷?山東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李群這樣詮釋:以海洋為主要特色的高科技研發及高技術產業集聚區域,海洋科技、教育、文化與高新技術產業相互滲透,基礎性海洋研究、應用性海洋研究與藍色經濟研究相互銜接,國內外學術交流、商務往來與經貿合作相互融合,海洋科技的研發中心、科研成果的孵化中心、科研人才的集聚中心。
以世界眼光謀劃,建“一帶一園”載體。青島有711公里海岸線,有1.22萬平方公里近海海域,還有49處天然港灣。去年,海洋經濟的總產值達1683億元,占全市生產總值33.67%。青島港已成為我國第二大外貿港,港口貨物吞吐量居世界第七位,集裝箱吞吐量居世界第十位。
今年1月,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如何昂起藍色經濟區核心區的龍頭?青島找準突破口:最大限度地發揮青島涉海機構集中、海洋研發人才密集的優勢,加快重點領域科技創新,搶占海洋產業技術發展前沿,打造“藍色硅谷”。在青島市委、市政府看來,青島已經具備打造藍色硅谷的優勢和條件:聚集了全國30%的海洋科研機構、50%的海洋高層次科研人才、70%以上的涉海兩院院士,承擔了“十五”以來國家“863”、“973”計劃中55%和91%的海洋科研項目,海洋科學研究多個領域具有國際競爭力,是國家生物產業基地、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示范基地,海洋生物醫藥產值占全國40%。“青島的海洋科技優勢在全國領先,加上中央高度重視發展海洋經濟,對海洋科技研發、科技成果轉化、新興產業培育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使青島打造藍色硅谷擁有了足夠底氣。”青島市副市長王廣正表示。
以世界眼光謀劃未來,以國際標準提升工作,以本土優勢彰顯特色。今年10月中旬,李群率青島代表團出訪印度,瞄準的就是印度發達的計算機軟件產業和服務外包產業。除印度外,美、日等國的“硅谷”也成為青島的取經之地。建立硅谷必須有載體。也是今年10月,青島發布了中國藍色硅谷規劃,實施“一帶一園”的總體布局。“一帶”即藍色硅谷核心帶,南起青島嶗山區科技城,北至即墨市溫泉鎮,沿海岸線形成一條蜿蜒的海洋科技創新走廊,陸、海域面積分別為280和225平方公里;“一園”即青島高新區膠州灣北部園區,陸域面積63平方公里。核心帶布局成3個功能區:科技創新驅動區重點建設科教、研發創新、海外歸國人才創業,是藍色硅谷的智慧中樞、高技術產業發展的動力源;科技成果孵化及產業區將重點規劃建設嶗山生物產業園、青島國際創新園、國家通信產業園、青島創業園、青島新能源產業園等;科技創新綜合服務區主要提供政務、商務和生活服務。按照規劃,到2015年,藍色硅谷建設將初現形象,努力建成海洋高端創新創業人才集聚區,成為我國重要的海洋人才戰略高地。
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拉長海洋產業鏈條。我國海水養殖的“五次浪潮”均發端于青島:人工培育出海帶夏苗,為我國海藻人工栽培奠定了基礎;成功引入南美洲白對蝦,并取得人工授精及育苗工藝研究的重大突破;引入海灣扇貝,建立工廠化育苗及全人工養成技術體系;探索“工廠化養殖”新模式,催生以鲆鰈類為代表的海洋魚養殖產業;在國際上首次將皺紋盤鮑種內雜交和雜種優勢應用于大規模生產。雖然具備海洋科技的絕對優勢,卻只有20%的海洋科技成果在本地轉化,形成“墻內開花墻外香”的局面。這樣的尷尬不僅青島獨有。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志珍介紹,目前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大約僅為25%,真正實現產業化的不足5%,與發達國家80%的轉化率有著霄壤之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雷霽霖剖析:一是青島缺乏強大的海洋科技成果孵化與產業化平臺,二是缺少發揮引領帶動作用的重點項目和龍頭企業。加快科技成果就地轉化,拉長海洋產業鏈條,遂成為青島打造藍色硅谷的發力點。“我們著力在平臺建設與引進培育重點項目和企業上做足文章,從根本上突破海洋科技成果產業化的瓶頸。”青島市規劃局副局長劉敏說。在嶗山區,藍色硅谷建設成為頭等大事。區內有9家國家級科研院所和3所高校,匯集了45家省部級海洋類重點試驗室,新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占全市的30%。憑借這些優勢,嶗山在海洋科技成果孵化及產業化上全面發力,重點打造青島國際創新園、生物產業園、青島創業園等高科技產業集聚區,加快催生海洋科技、生物醫藥、新材料等戰略新興產業。目前,生物醫藥產業園已吸引13家高新技術項目落戶。寡糖是替代蔗糖的新型功能性糖源,廣泛應用于食品、保健品、飲料、醫藥、飼料添加劑等領域。2010年1月,在全國科技獎勵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教授管華詩和他的團隊,憑借“海洋特征寡糖的制備技術(糖庫構建)與應用開發”項目,捧回了2009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實現山東省、也是我國海洋水產領域在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項零的突破。中皓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在生物醫藥園內建有1100平方米的無菌生產車間,董事長王寶全說,他們與中國海洋大學合作開發,以深海魚皮等下腳料的膠原蛋白為主要材料,研發人眼角膜基質。8月17日,全球首例組織工程全層人眼角膜動物移植手術成功進行,標志著海洋生物材料在國際尖端科技領域的成功應用,預計3至4年可實現規模化生產。青島不僅加快本土科技成果轉化,還將觸角伸到了國外。據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所長劉孟德介紹,該所通過建立國際合作基地,已成功地將烏克蘭、俄羅斯等國的海洋儀器先進成果拿到青島轉化,去年全所海洋監測設備年產值超過1億元。
集聚科技創新平臺搶占產業發展前沿。壓載水對目的港水體污染嚴重。青島雙瑞海洋環境工程有限公司突破9項重大關鍵技術,成功研制出遠洋船舶壓載水處理設備,今年1月獲準安裝遠洋船舶,成為世界第十家、中國第一家獲準安裝此項設備的企業。目前,國內獲準安裝該設備的企業只有兩家,全部在嶗山區。嶗山區為此建設船舶壓載水處理設備產業化基地,今年一期項目建成后,年產能將達500套。“目前全世界有6萬多艘遠洋船,相當于有上千億美元的市場空間。”雙瑞公司副總經理付洪田說。作為我國海洋科研和教育中心,青島被稱為“海洋科技城”,擁有涉海兩院院士19人、各類海洋專業技術人才5000余人,擁有中國海洋大學等7家國家級海洋教學科研機構,擁有1個國家級、17個省部級海洋類重點實驗室,22艘海洋調查船,9個海洋觀測站及10個海洋數據庫。沿濱海大道一路北行,出嶗山區硅谷走廊,又進入即墨市“硅谷走廊”。這里,同樣令人振奮: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青島國家海洋科研中心水產種苗產業化基地,國家深海基地,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東部地調科研基地……這批重量級的海洋科技研發創新平臺,將為青島海洋科技開發和深海產業,起到不可限量的推動作用。青島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辦公室主任李直東介紹,該基地投入使用后,青島將成為我國深海技術裝備研發制造、深海生物及生物基因研究利用、深海戰略資源勘探與開采保障的深海產業基地。青島國家海洋科學研究中心水產種苗產業化基地,已引進培育“黃海1號”中國對蝦、斑點鱒鮭魚等大量新品種,特別是國內首次引進的珍稀品種斑點鱒鮭魚試養成功,一舉改變了我國高品質魚類長期依賴進口的歷史。
此外,中科院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已進入二期建設,中科院的光電院、蘭化所、軟件所、聲學所青島研發基地相繼落戶高新區和嶗山區。山東大學青島分校不久也將開工建設。4000噸級中國最大的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今年將正式下水,明年交付青島科研機構使用……可以預見,這些高層次創新平臺的建設,將為藍色硅谷奠定堅實的基礎,為青島搶占海洋產業技術發展前沿提供堅強的后盾。一幅美妙藍圖,正在青島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