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四川成都發布了對該市6個衛星城總體規劃的批復,相關批復中均提到“劃定生態保護紅線”,衛星城的生態定位被提到新的高度。衛星城,指在大城市外圍建立的既有就業崗位,又有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設施的城鎮。
“成都將構建大中小城市銜接的城鎮化體系,中心城區人口控制在700萬以內,由衛星城分擔并轉移中心城區的功能。”成都市規劃局局長張正紅介紹,成都去年初提出建設衛星城,避免“一城獨大”“攤大餅”等城市病,而衛星城的生態定位一直是規劃的重點。此次成都市對各個區縣的批復中,“生態立城”再次得到強調:衛星城的“四態合一”中,“優美化的城市生態”被反復提及;三大“十分鐘”公共服務圈的要求中,“優化空間布局,創造優良的人居環境,打造十分鐘公園圈”成為重點,這意味著居民從任何一個生活點和工作點出發,走路10分鐘,就能到達一個公園綠地。
四川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樊晟認為,設立衛星城的目的在于科學劃定城鎮發展邊界,使城鎮有更多空間和能力保持良好生態,減少資源浪費。“從設立目的來看,衛星城本身就有生態保護的功能,所以衛星城的規劃不能繞開生態。”樊晟說。各衛星城的規劃中,承接中心城區產業,發展地域經濟成為重心:新都區被定位為成都市城北副中心,承擔機械、電子和物流基地等功能;龍泉驛區的定位是“以汽車產業為主導的衛星城”;郫縣的定位是全市教育科研基地……對此,四川省社科院產業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王曉紅指出,“產業承接只決定衛星城的經濟角色,絕不能因此忽略衛星城的生態角色”。成都的衛星城并不少,對于居民而言,選擇長期居住的衛星城,并非“一錘子買賣”。“做不到生態立城,居民就會流失。”四川省城鄉規劃編制研究中心主任高黃根說,生態環境是衛星城最具吸引力的標簽。
依湖而建,是成都眾多衛星城的共同特征。成都平原發達的水系,為衛星城的生態功能向空間開闊的水域聚集創造了天然條件:新都區依托翠微湖,龍泉驛區依托皇冠湖,新津縣則依托河流交匯的優勢,規劃建設新津灣。根據設想,成都的衛星城會是這樣的圖景:建筑布局高低錯落、生態空間疏密有致、水際輪廓靈動優美。“成都每個衛星城情況都不太一樣,開發利用要基于資源稟賦情況,加上全市發展的大局需要,衛星城定位應該各不相同。”成都市規劃局總工程師胡濱表示,在生態規劃編制方面,各衛星城有著不同的使命擔當。在各衛星城的規劃中,均有“獨立成市”的詳細方案。“各衛星城生態重點各異,才構成完整的環城生態鏈。”四川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孫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