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際旅游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讓被譽為大特區綠色寶島的海南,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其旖旎的自然風光、良好的生態環境為中外游客所津津樂道,堪稱世界級的稀有凈土。
率先創建生態省。海南在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生態產業發展、人居環境改善和生態法規制訂、生態文化培育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全省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走出雙贏之路。生態示范省建設的有益探索與實踐,真正在全國發揮了積極的示范、輻射與帶動作用。
海南省委書記羅保銘在各種會議上多次指出,海南資源的獨特性、唯一性是不可替代的,優良的生態環境是海南可持續發展的最大資本。對于“十二五”時期的環保重點工作,羅保銘特別強調,將努力建設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區,繼續保持環境質量全國一流水平,走出一條低碳、環保的科學發展新路子。省國土環境資源廳廳長、黨組書記兼生態省建設聯席會議辦公室主任陳健春表示,“十二五”時期,將把加強環境保護與轉方式、調結構、惠民生、促和諧有機結合起來,顯著提高國土環境資源保障能力和保護水平,以生態省建設為載體,促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和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海南在生態省建設中不斷優化產業布局,引導發展生態產業,堅定走綠色發展之路。按照“不污染環境、不破壞資源、不搞低水平重復建設”的原則,嚴把環境準入關,初步形成“西部工業區、中東南部熱帶高效農業區、東南部旅游度假區”的產業布局。
“建設國際旅游島對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十二五’期間,海南將認真按照環保規劃的發展方向,加快制訂適合自身要求的規劃方案,讓海南一流的環境資源,為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與支撐”,海南省國土環境資源廳黨組副書記、副廳長廖正偉對此信心滿懷地說。全新的理念,使海南對新興產業的認識不再停留在抽象的概念上。海南充分利用港口、礦產油氣資源、環境容量等優勢,在西部洋浦、東方、昌江、金牌、老城5個省級工業園區發展新興工業和生態工業,引導發展循環經濟。海南積極實施生態文明系列創建工程,建設城鄉生態人居環境,經濟建設與開發保護找到了結合點。積極引導農民大力發展綠色農業、熱帶高效農業,大力發展庭院經濟,推廣沼氣池建設,通過沼氣池建設形成農村生產、生活良性循環的生態鏈……全省文明生態村建設不僅改變了村容村貌,同時大力發展生態經濟,農民切實享受到了改革和發展的成果。在決策規劃、產業發展、項目建設等方面,海南堅持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發展。數據顯示,“十一五”期間,海南通過環境影響評價審查,否決或暫緩審批18個與國家和省產業政策及環境功能區劃不相符的項目。
省國土環境資源廳副廳長王業僑認為,海南堅持實施“大企業進駐、大項目帶動、高科技支撐”的發展戰略,加強土地用途管制,對不符合節能環保要求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實行“環保一票否決”,這使土地資源利用效益最大化,生態環境影響最小化。海南生態環境不斷得到恢復和改善。統計數據顯示,全省累計投入270多億元支持生態省建設。在加強退耕還林、水土流失治理、土地荒漠化治理、采空礦區生態恢復、海洋生態保護等方面工作,取得明顯成效。截至2010年底,海南森林覆蓋率已經達到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