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歲的周圣富(中),外出打工10年后,返鄉創業,成立了兩個公司,另有6家公司為其代工,建成了3個網絡分銷平臺,有2000多個網絡分銷商,每年能賣出他的公司生產的七八十萬件格子襯衣;周圣富是重慶市開縣人。開縣被譽為“華夏打工第一縣”,每年都有數十萬人外出打工。2000年,開縣提出“輸出勞動力,引回生產力”,每年都有超過1萬名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目前,開縣返鄉創業人員創辦的經濟實體已近3萬戶,投資總額超過275億元,對縣域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了50%。昔日的“打工第一縣”正逐步變身為“返鄉創業第一縣”。
數以十萬計的重慶農民工返鄉創業。大多數北京人并不知道,京城800多家“成都小吃”,90%都是重慶市開縣人開的。這些開縣人中,相當比例是——或曾經是——農民工。今年46歲的謝世洪,曾是這個行業的風云人物。而今,這名前農民工早已鳥槍換炮,試圖在高科技領域分得一杯羹。他和合作者創辦的重慶開縣特飛航空動力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航空特殊動力材料,得到國家發改委“高精度工業CT無損檢測系統高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項目支持,獲得了輕型航空發動機、高分子復合材料加工工藝和應用等50多項發明、130余項外觀設計、220多項新型實用專利。他們開發的雙轉子回轉式容積泵,目前正在申請國際專利。很難想象,農民工也能“玩得這么嗨”。農民工是近二三十年一個重要的時代符號。他們背井離鄉去干最苦最累的活,收入卻一直維持在城鎮職工大約一半的較低水平。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去年,全國農民工總量超過2.7億人。在這個龐大的人群中,數以十萬計的重慶農民工投身于返鄉創業的洪流之中,試圖創造自己的時代,他們正昂揚地向上游動。
北京“成都小吃”店主玩轉新科技。2002年,開縣人陳代利在北京第一個以“成都小吃”開店并賺了錢,這讓在北京的開縣人備受鼓舞。那時候,重慶和四川在很多人的眼里都“傻傻分不清”,做生意的人也懶得厘清。于是,重慶開縣人開的“成都小吃”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謝世洪也向親戚朋友借了20萬元,在北京西站附近開了家近百平方米的“成都小吃”。生意紅火,每天的流水有6000多元,可是,“非典”不期而來,一下子沒了食客,只得關門。30天后,轉機出現,政府鼓勵大家多外出,謝世洪把重慶的大排檔移植到京城,新鮮的吃法讓“成都小吃”再次爆滿,營業到凌晨3點,“有時實在撐不住了,還得趕人走”,每天的流水達1萬多元。每當他去銀行,大家都知道“謝老板又存錢來了”。這一時期開“成都小吃”的開縣人80%都賺了錢,買房買車的都有。2007年8月,在京的800多個開縣小吃店老板加入新成立的開縣商會。鄧文忠任會長,謝世洪等任副會長。一次偶然的機會,謝世洪在一次接待中結識了程中云,兩人在“做飛機項目”上一拍即合。他們的公司開發出世界首款超輕型、可折疊的水上動力沖浪板——TFDL-90型特飛虎鯊。與目前市面上動輒七八十公斤的“大塊頭”相比,這款可以拎著走的動力沖浪板是全球最輕、動力強勁、可折疊、便于攜帶的顛覆性產品,已獲得數十項專利和CE等多項專業認證。
打工仔創辦的鞋廠銷到了國外。開縣是聞名全國的“打工第一縣”,全縣170萬人口中,近70萬人常年在外務工!笆濉逼陂g,開縣每年都有超過1萬多名打工仔、打工妹返鄉創業,創辦的經濟實體已經超過2.7萬戶,投資總額超過275億元。42歲的肖華---曾經的“打工仔”如今擁有一家鞋業公司的一半股權,而該公司的資產超過1億元。1991年,19歲的肖華離開家鄉,去福建晉江鞋廠打工,靠勤奮好學做到了銷售經理,每月能有兩三萬元收入。他由此掙得第一桶金。在那個年代,七八十萬元的積蓄已經足以為更大的夢想搭上起跑器。1998年,外出7年的他回到家鄉,希望從正在推進的三峽遷建中找到機會。他承包了開縣橡塑公司的一條生產線。在企業整體改制時,他和志同道合的下海青年楊勇一起,買下整個公司,從兩人名字中各取一個字,成立了勇華鞋業有限責任公司。
激越的年代,產生出激越的夢想。位居西南的開縣則為他們的夢想提供了孵化的溫床!霸诶霞,人脈、政策都有一定優勢,比如有三峽后期產業扶持政策、稅收優惠、貸款貼息等,其中一些政策在沿海地區是無法享受的,土地價格也更低,”肖華說,“這讓我們能做一些自己的事情。”“產品從研發、生產到銷售,都是自己做。” 肖華說,每年12月6日至次年1月6日,邀請銷售商來公司開會,將來年需要的品種和數量確定下來,支付定金后,公司按計劃生產,“經營風險也不大!惫驹缫颜痉腳跟,有了好口碑。產品定位于中低端,在這個長尾市場里,每雙鞋帶來的利潤很低,但積少成多,仍能累加出極其可觀的數額。幾年發展下來,公司日漸壯大,現有資產1.0157億元,去年生產了800多萬雙鞋,其中,大約8%被出售到西亞和東南亞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