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三季度本市經濟增長貢獻超七成來自“高精尖”產業,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7%,居民消費價格平均上漲1.8%……昨天,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北京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北京市發改委了解到,今年本市通過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經濟結構高端化特征顯現明顯,經濟發展質量穩步提升。
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全年增長7%左右。新常態下,全市經濟總體平穩運行。一至三季度,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7%,預計全年增長7%左右,符合年初預期目標。在居民消費價格方面,1至11月,全市居民消費價格平均上漲1.8%,漲幅為近5年來同期較低水平。市統計局綜合處處長龐江倩分析,今年本市服務業增勢明顯,工業增速則緩中趨穩。一至三季度,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1%,為近4年同期最高。1至11月,全市實現市場消費總額1.7萬億元,同比增長8.3%。其中,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334.8億元,增長6.9%;實現服務性消費7460.6億元,增長10.2%。和歐美相比,本市的消費提升空間還很大。
金融業成為服務業第一大支柱產業。評價經濟運行的好壞,不能只看速度,更要關注結構。市發改委綜合處處長夏翊介紹,一至三季度,本市金融、信息服務、科技服務等優勢產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77.5%。特別是金融業增加值增長19%,成為服務業第一大支柱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18%,對全市經濟的貢獻率比2014年提高了20個百分點左右。這些“高精尖”產業中亮點頻出。如本市“新三板”掛牌企業從年初的1572家增加到即將突破5000家,掛牌企業數量超過滬深兩市上市公司數,特別是其中69%為小微企業,65%為高新技術企業,96%為民營企業;本市互聯網金融比較活躍,企業市場份額占全國的四成以上;北京已成為全國新能源汽車推廣使用最廣的城市等。
同時,結構調整也讓本市的人力資源得到優化。科技活動人員呈現較快增長,1至10月,中關村企業科技活動人員同比增長20.6%,增速同比提高18.7%。就業結構進一步改善,租賃和商務服務業,金融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等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行業從業人員增加較多,增量占到全市從業人員增量的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