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詩人的眼中,一樹蟬鳴,生動了整個盛夏。在吃貨的眼中,一樹蟬鳴,騷動了整個味蕾。在老一輩的人眼里,它是物質匱乏時代餐桌上的絕佳美味,在年輕一代人的童年里,它是好吃的亦是夏日的玩趣。
臨沂地處沂蒙山區,山多地廣樹林多,金蟬自然也不少,據村里的老人介紹,成蟲多在夜間8~10時和早晨4~6時羽化,每到夏季夜晚,山里的樹林和果園里,常有人拿著手電筒尋找爬出來準備羽化的金蟬幼蟲。待到找滿一桶,一部分留著自己吃,一部分賣給收購的人。白天里也可在樹蔭下的洞穴中找到將要爬出的金蟬幼蟲,小張仍然記得夏日跟小伙伴一起挖金蟬幼蟲的情景,“在樹蔭下松軟的泥土里,看見有洞穴的土壤將手伸進去往深處一摳,運氣好的話往往都會挖到金蟬幼蟲,倒是也有幾分成就感,甚是開心。等到收獲滿滿拿回家讓媽媽炸上一盤,就是一道香脆可口的美味----炸金蟬。”
炸金蟬其實不是很準確,確切的說是炸金蟬幼蟲。幼蟲各個地方稱呼不一樣,節老龜、節了猴、羅鍋、爬衩黑蚱蟬、知拇吖、知了龜、知了猴、食孩兒、老少狗、爬叉,肉牛,均是它的名字。臨沂這邊通常稱知了猴。金蟬,在沂蒙山區極為常見,除此之外,山東、山西、河南、河北、安徽等地都有分布。
據了解,由于金蟬的營養價值高和風格獨特的良好口感,以及對人體發揮的多種滋補藥效功能,民間早有把吃金蟬子比喻成可以讓人長生不老的“唐僧肉”。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西游記》中去西天取經的“唐僧”,原是釋迦牟尼如來佛的二徒弟“金蟬子”(又稱金蟬長老)轉世,唐三藏由金蟬子轉世為真靈東土大唐高僧,喻有“金蟬脫殼”之意,所以人們將脫殼變身的蟬作為長生、再生的象征,因此,在《西游記》中也有了吃“唐僧肉”可以長生不老的說法。現代社會中,人們把營養豐富的“金蟬”擺上餐桌,并稱之為“唐僧肉”,這是對金蟬營養價值給予充分肯定再高不過的贊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