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農歷正月初八,15時46分,月球運行至上弦月位置,這一輪半月當晚起開始每天變“胖”,直至23日(農歷正月十六)2時20分,出現“望”的月相,也就是月亮最圓的時刻。因此22日元宵節的月亮未“望”,還差一點才能達到最為圓滿的狀態。天文歷算資料顯示,這已是繼馬年、羊年之后連續第三年的元宵節出現“十五的月亮十六圓”。
天文專家介紹,月球繞地球轉上一圈是一個“朔望月”,當月月亮最圓的那天被稱為“望日”,也就是“滿月”之夜。月亮從一個滿月到下一個滿月,需要29.5天左右,約合農歷的一個月。但月球運行的軌道是一個橢圓,離地球時近時遠,最近時僅36萬多公里,最遠時達40多萬公里。受萬有引力影響,近時轉得快些,遠時則慢一些。正是由于轉速有快有慢,月球每次趕路的過程不同,“望”的時間點也存在差異,農歷十四、十五、十六、十七都有可能,又以十五、十六居多。
猴年正月,月亮經過遠地點和近地點的時間分別為11日11時和27日11時,到達“望”的位置有點“晚點”,即正月十六的凌晨。這屬于正常的天文現象,事實上公眾用肉眼也無法分辨出元宵月是否最圓,對賞月無甚影響。而到了明年農歷雞年,正月“望”的時刻出現在農歷十五當日,元宵節又迎“十五月正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