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齡化是突如其來的社會問題嗎?各界紛紛關注“投資于老”原因何在?6月14日-15日,清華大學建筑、社會科學、公共管理三大院系與醫院管理研究院聯手,舉辦2016年清華養老產業高端論壇。今后兩天里,60余位嘉賓演講、對話,來自內地、港澳臺地區,美、英、日、新加坡等地近千人參加論壇。 在“十三五”開局之年,中國社會圍繞養老,話題多多:宏觀政策有什么走勢,金融改革與創新如何支持養老產業,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怎樣適合老年人,社區、機構如何實現老年長期照護與投資收益的平衡,老人保持何種膳食結構才算合理、怎么防控慢性病、健康快樂地生活……
中國社會加速老齡化。 據民政部統計,目前,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超過2億,占總人口的15.5%,相當于每七個中國人里,就有一位老人。他們中,空巢老人超過1億,4400萬日常活動中需要幫助,6180萬經受身體疼痛,40%的老年人有程度較高的抑郁癥狀。
專家預計,到2030年,中國老年人口將接近3億,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或將達到90%。到2050年前后,老年人口將達到高峰,超過4億。 “中國正加速進入老齡化社會。但人口老齡化不是一個社會問題,而是世界普遍存在、在中國必然發生的趨勢。”連續6年舉辦養老論壇的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袁昕這樣說。 19世紀初期,歐洲人的平均壽命只有40歲。2015年,北京市戶籍居民平均期望壽命增長到81.95歲,主要健康指標達到發達國家水平。適當的營養保證、良好的衛生習慣、醫療科技水平的提高、持續低迷的生育率……這些既是發達社會的共有特征,也是人口老齡化的合并誘因。少子化、空巢化,成為中國城鄉養老的核心問題,也是養老產業發展中要長期面對的基本現實。
養老有很長的產業鏈。 “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強頂層設計,構建以人口戰略、生育政策、就業制度、養老服務、社保體系、健康保障、人才培養、環境支持、社會參與等為支撐的人口老齡化應對體系。
“養老不是一個學科,也不屬于某個單一的專業。它雖然看上去沒什么高深莫測,但牽涉面極廣。”當規劃設計院院長的袁昕,同時兼任清華同衡養老產業專家委員會秘書長、清城同衡大健康科技研究院董事長。在他看來,養老有很長的產業鏈,任何一方都無法“包打天下”。 例如,從政府層面看,養老事業涉及退休、社保等宏觀政策,牽涉醫療衛生、金融保險制度,也與城市規劃、土地供給等密切相關;對科研機構、企業、民眾而言,養老產業包含了醫學和生命科學研究、養老服務機構的投資運營、康復照料、人才培訓等等。
今年,清華養老產業高端論壇的主辦單位,除了有以往的建筑學院,還加盟了社會科學學院、公共管理學院、醫院管理研究院。袁昕解釋:目的就是動員、整合清華大學整體的研究力量,并聯絡更廣泛的社會力量參與其中。2016年上半年,同衡成立了大健康科技研究院,并醞釀聯合清華大學相關學院,籌組清華養老產業聯盟,成員還將包括很多志同道合的團隊,例如專注于健康傳播與顧問咨詢的萬健華康健康傳播機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