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桂森,廊坊職業技術學院教授,從教近40年間,他致力于食用菌研究,用食用菌幫農民打開了脫貧的大門。他也是河北省優秀教師、廊坊市勞動模范、河北省先進工作者。
說自己,他沒有兩句話,說起食用菌,卻打開了話匣子。在大山深處的龍泉關鎮香菇種植園里,每一個菌棚他都輕車熟路,一路走一路講,香菇種植的流程、注意事項以及如何計劃性控制出菇量等技術難題都不厭其煩地耐心介紹。在接受采訪的間隙,還不忘給當地農戶做技術指導。溫度、濕度控制在多少,什么時候該采,他樣樣囑咐到才放心。他常說,這就是老百姓生活的保障,一點兒也馬虎不得。只有出了成果,百姓信了,才能幫他們脫貧。“收成這么好,心里別提多高興了,多虧了侯教授!別說是農戶,作為龍泉關鎮的鄉鎮干部,我對他都是特別感激的!”阜平縣龍泉關鎮副鎮長顧曉慧說,目前該鎮的食用菌大棚發展到125個,75戶貧困家庭都在種植食用菌。站在基地上遠眺,一個個蓋著黑色防曬網的大棚整齊地排列在山谷里,那是侯桂森為之奮斗的熱土,更是百姓脫貧致富的希望。
目前,在侯教授和其他專家的帶領下,阜平縣成立了天生橋千畝現代食用菌產業核心區,這是一個集現代食用菌技術引進研發展示區、使用先進設施設備高效栽培示范區、產出優質產品精深加工產業區、帶動群眾增收致富樣板區為一體的全產業鏈核心區。當下,核心區正在緊張施工,建成之后,可實現日生產菌棒10萬個,年產菌棒2000萬個,能夠保證周邊400戶菇農種植需求,將來核心區還可以提供近1000個就業崗位,為阜平縣農民脫貧致富又開出一條新路。
阜平縣種植食用菌脫貧效果明顯,侯桂森心中又有了新的想法。“在太行山脈這邊有很多貧困縣,將來我們要打造一個產業帶,把那些老的菇區進行上檔升級改造,開拓更多適合發展食用菌的貧困地區,運用培植龍頭企業跟政府合作聯合推進的模式,實現精準扶貧,讓河北省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再升一個臺階。”侯桂森說,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把最新技術和種植模式都引進河北省能夠發展食用菌種植產業的貧困地區,幫助更多的農民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