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昆藥集團發布公告,擬出資7000萬元向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購買“雙氫青蒿素片新適應癥-紅斑狼瘡研發項目”臨床前研究所取得的相關專利及臨床批件。中醫藥為全球健康作出的貢獻正引起更廣泛的關注:青蒿素藥物的廣泛應用促使全球瘧疾死亡率顯著下降;借助砒霜“以毒攻毒”作用可治愈九成以上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截至2015年底,針灸等中醫藥方法已傳播到183個國家和地區……
9月6日,第三屆中醫科學大會上,十幾次掌聲因中醫對世界健康作出的突出貢獻而響起。參會的多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也都在分享自身研究經歷時,表示看好中醫未來的發展。日前審議通過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不僅是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更好保障人民健康作出的重要制度性安排,也是中國積極參與全球健康治理、履行對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承諾的重要舉措。傳統中醫藥通過與現代科技的結合,正在煥發新的活力,并為中國乃至全球健康發揮重要作用,不斷開出“新藥方”。
古藥方作出新貢獻,非洲瘧疾死亡率減半。“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將傳統中藥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研發原始創新藥物是我國中藥產業創新的首要任務。”國醫大師禤國維表示。作為這一思路的杰出代表,屠呦呦團隊受葛洪《肘后備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的啟發,成功提煉出抗瘧有效成分青蒿素,不僅讓她本人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更讓瘧疾在全球得到有效遏制。“2010年,根據世衛組織統計報告,全球采用青蒿素聯合療法治療的病人1.8億人,治愈率達到97%。”代表屠呦呦參會的廖福龍教授說,目前,幾乎所有瘧疾地區都把青蒿素藥物治療作為首選療法。到2015年,全球瘧疾死亡率下降48%,瘧疾最嚴重的非洲下降了54%。除了抗瘧疾,青蒿素衍生物治療紅斑狼瘡的研究已獲得國家食藥監局的臨床研究批文。廖福龍表示,青蒿素并非他們研究的唯一成果,黃連、黃連素也被發現可治療代謝病。
傳統中草藥經過現代科研的淬煉,成為防病治病的“利器”,青蒿素并非首例。早在上世紀20年代,中藥藥理學研究先驅陳克恢就在大量臨床病例中驗證了中醫藥對麻黃平喘的記載,并人工合成了麻黃堿,在國際藥理界產生巨大影響。在第三屆中醫科學大會上,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所長蔣建東專門以小檗堿為例講述了傳統中藥的新用途。小檗堿來源于黃連、三棵針等我國常見藥用植物,常用于治療細菌性腹瀉。蔣建東表示,小檗堿能使肝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轉氨酶指數明顯下降,降甘油三脂的效果也優于他汀類藥物,且沒有后者對肌肉和肝臟的副作用。作為我國的原創藥物,小檗堿研究意義突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張伯禮認為,中醫藥面臨著重大需求和發展機遇,當中醫藥與現代科技結合,將產生原創性成果,開拓新的研究領域,引領世界生命科學的發展。
古療法提供新思路,辨證施治助力精準醫療。“疾病治療方面“一刀切”的時代正在結束,我們進入了一個個性化醫學 的新時代。”2004年度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阿龍·切哈諾沃認為,中醫和西醫都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中醫可以為精準醫療作出貢獻。無獨有偶,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凱先在第三屆中醫科學大會作的序言報告中也提出,非傳染性慢病是當今對人類健康威脅最為嚴重的疾病,對此,現代醫學要發展精準診斷、精準治療的新方法、新技術。中醫藥學蘊涵對同病異治、因人而異、因病程而異的個性化治療的追求,和精準醫學的理念高度契合。
當現代醫學發展到基因層面,精準醫療的趨勢與中醫藥辨證施治正在產生共鳴。8月25日,全國首個“生物芯片上海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生物樣本庫分中心”落戶廣東省中醫院,儲存各種組織、血液、細胞、器官、DNA、RNA、蛋白等生物樣本以及相關臨床資料等信息數據,以推進中醫藥精準醫學創新科技基礎平臺建設,打造具有中醫藥特色的“生物銀行”“中醫理論中的整體觀念 、 陰陽平衡 、 辨證施治 、 治未病 ,對應到現代醫學就是 基因組學及系統生物學 、 免疫平衡 、 個性化醫學 、 預測醫學及營養基因組學 。”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組織生物樣本庫分會中醫藥學組組長盧傳堅表示,他們以標準化的生物樣本資源為基礎,開展中醫藥精準醫學的研究,從而達到中醫藥與現代醫學的有機交融。
古醫學有了新舞臺,針灸中草藥國外受追捧。“中醫藥與現代科學不是對立的,現代科技的成果,西醫可以用,中醫同樣可以用。”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楊志敏認為,應借助現代科技,讓傳統中醫藥獲得新生。在傳統中醫診療中,舌診主要通過醫生進行觀察,然而,不同中醫在舌診時獲得的信息可能不同,甚至會出現誤判。在廣東省中醫院,一種中醫舌診采集工具正在被應用:通過計算機和色卡,將病人舌頭的顏色等相關信息進行精確采集,建立舌診數據庫,醫生獲得舌頭的癥狀信息更加全面和準確。
中醫與現代科技的結合,還為中醫走出國門、服務全球健康提供重要助力。以廣東省為例,其建設的全國首個符合美國FDA和歐盟標準的Ⅰ期病房,為承接國際臨床試驗項目創造條件;廣州中醫藥大學研發的第四代復方青蒿素抗瘧新藥“粵特快”,使非洲島國科摩羅80萬人口實現了瘧疾零死亡;深圳市衛生計生委組織研究的“中藥、中藥方劑編碼規則及編碼”等3項標準被列入了ISO標準,成為國際通行的世界標準。在中醫藥強省建設十周年之際,廣東省中醫藥局局長徐慶鋒表示,廣東將在繼承發揚中醫藥優勢特色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通過技術創新提高中醫醫療服務能力和中藥產業技術水平,加快中醫藥現代化和國際化進程。
除了中草藥,各種非藥治療正在受到世界范圍的青睞。如今,針灸已成為世界上應用最廣泛的替代醫學療法。世界衛生組織指出,除中國外,其他國家中醫醫療(針灸)機構已達8萬多家,目前在全世界有40億人使用針灸或中草藥治病。禤國維表示,科學技術并非西方的“專利”,而是世界文明的產物。傳統的穴位診療,現在使用注射器并創新發展穴位注射方法,以及應用中藥離子導入、藥物吹烘療法、中藥蒸汽法等都可以提高治療效果。澳大利亞中醫管理局局長薛長利,在推動當地中醫合法化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他認為,中醫藥絕不只是幾味中藥,而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健康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