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新媒體專電:連日來,華北大部分地區出現空氣“重污染”。16日北京啟動“空氣重污染黃色預警”,受弱冷空氣影響,17日,北京空氣質量為“1級優”或“2級良”。然而,北京及周邊省區市遙感影像圖顯示,在河北中南部、山東北部等地區,大片灰霾區并未緩解。18日,重污染在京津冀魯卷土重來。
尚未進入采暖季,重污染緣何頻繁來襲?對此,新華社記者采訪了相關部門和專家。專家指出,連日“霾鎖”華北多省市,是“人為排放總量過大”疊加“不利的氣象條件”。據河北省環保廳介紹,今年進入秋季以后京津冀地區空氣對流條件差,運動減弱,空氣結構趨于穩定,低空偏南風明顯多于常年,暖濕氣流向華北輸送,逆溫層發展加強,濕度加大,地面維持弱氣壓場,污染物更容易累積。
“逆溫是重污染發生的氣象誘因!北本┦协h保監測中心工程師王步英介紹,夏季近地面溫度較高、上層空氣較冷,形成“下暖上冷”的溫度分布,底層的熱氣流會抬高、上升,有利于污染物的垂直擴散,而秋季天氣系統趨于穩定,垂直方向易出現“逆溫”,不利于污染物的對流和垂直擴散!澳巷L是華北霧霾的助推器。”中國氣象局高級工程師桂海林說,秋季風速較小,污染物橫向難以擴散,凡遇偏南風,南部區域的污染物會在風力的作用下,向北輸送,甚至堆積在山腳下,重污染便跑不掉。
河北省環保廳介紹,華北平原三面環山,燕山南麓、太行山東麓的北京、保定、石家莊、邢臺一線近地層經常維持風場輻合線,極易造成污染物的混合積聚,使污染程度加重。專家同時指出,重污染天氣頻發從表面上看是不利氣象因素造成的,但實際上還是污染物排放總量過大、污染排放強度過高。
環保部16日公布的針對“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落實情況的專項督察結果也提出,北京市重型柴油車、車齡較長出租車問題突出,外地進京車輛污染嚴重。運行里程超過30萬公里的出租汽車排放超標率達到80%-90%;外地進京車輛污染嚴重,50%以上進京或過境外地重型車輛無法達到綠標車排放水平(國三排放標準以上),這些車輛每車排放量相當于200多輛國四小轎車。
盡管北京市不懈的減煤、搬遷、關閉工業,令污染物的頭號貢獻變為“機動車”,但是就京津冀而言,煤炭仍然是頭號污染源。數據顯示,京津冀區域年消耗燃煤約4億噸。其中,北京有1200萬噸燃煤,全市優質能源占比超過80%。對河北省而言,八成的能源消耗來自煤炭。“散煤的使用對北方地區采暖季污染有重要‘貢獻’!杯h保部環境規劃院研究員雷宇說,根據清華大學研究,京津冀地區PM2.5主要來自工業和民用,其中,冬季由民用主導,占到將近50%,最主要就是“散煤燃燒”的貢獻,而其他季節由工業主導。
根據氣象部門預計,此次霧霾過程將在20日前后解除,20日至25日北京空氣質量可持續維持良好水平。專家們指出,應對霧霾的關鍵是減少大氣污染物排放,面對“天公不作美”的不利氣象條件,在強化減排上應更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