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綠網訊 2014年,北京市啟動基礎教育供給側改革。今天上午,北京市教委相關負責人在改革總結推進會上透露,2014年以來,共有26所高校支持了8個區56所附中附小建設;北京市、區級教科研部門對口支持了41所中小學校;13家民辦教育機構對接了10個區101所項目學校;委托12家單位協助了76所項目中小學聘請英語外籍教師。
據了解,2014年北京市啟動的基礎教育供給側改革主要以高校支持中小學建設、市區教科研部門支持中小學發展、民辦教育機構參與中小學學科教學改革、外籍教師參與中小學英語教學改革等四個項目為重要支撐。其中在“高校辦附中附小”方面,截至目前,共有26所在京高校參與,與海淀、朝陽、豐臺、昌平、石景山、通州、房山、順義等8個區教委簽署合作協議,對口支持56所中小學建設。大學通過向對口支持學校輸送多樣化課程服務、開放圖書館實驗室體育場所等方式豐富中小學課程內容。此外,近90%的高校都在對口支持學校開展了各種形式的師資培訓或師資提升工作,高校的參與帶動了一批學校的發展。調查顯示,超過七成的“高校支持中小學”項目學校認為“學校品牌顯著提升”,超過八成的家長認為大學支持學校發展,令其更有信心。
“教科研部門支持中小學發展”也是北京市“擴優項目”之一,其目的在于充分發揮市、區兩級教科研力量,幫助項目學校整體提升辦學水平和育人質量,進一步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內容主要包括教科研人員在中小學兼課、做示范課和研究課、組織教師培訓、加強骨干培養、健全研修制度、開展教育改革實驗等。三年來,項目單位從第一批城六區9個教科研機構拓展到覆蓋全市各區的21個教科研部門、41所學校。據不完全統計,近3年來,市級教科研部門派出優秀教師122名,完成專題培訓和學科課程共計2000多課時;區級教科研部門派出238名優秀教研員,完成學科課時15000多節。項目學校在教師專業發展、校本課程開發、學生實際獲得和學校社會影響力等多方面呈現了項目的實際效果。
民辦教育參與教學改革方面,從2014年開始,北京市教委通過購買服務、公開招標的方式,引進新東方、好未來、學大等13家民辦教育機構參與到東城、西城、朝陽、海淀、豐臺、石景山、通州、昌平、大興、平谷等10個區的101所中小學的學科教學改革中。截至目前,這些機構共派出教師600余人進入學校,提供約18萬課時,覆蓋學生約4萬人。2014年啟動的北京市外籍教師參與中小學英語教學項目,通過整合北京化工大學、北京交通大學等10所在京高校和北京教育學院、北京國際教育交流中心等市教委直屬單位以及學而思等民辦教育機構,目前已為7個區的76所項目學校聘請到了優質的英語外籍教師。調研顯示,87%的學生喜愛上外教的課,學生認為引入外教后,口語、聽力、詞匯三方面提升最快。除了常規口語課之外,外教還積極參與了校本課程開發、英語社團、戲劇甚至籃球、藝術等多方面活動,全面參與到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中。
據北京市教委相關負責人透露,未來項目輻射范圍和受益范圍將進一步向農村學校、一般學校傾斜,并將修改完善、出臺新的項目管理辦法,加強項目績效考核和督導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