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綠網訊 蘭陵代村地處沂蒙山區西南,是建村于東晉初年的千年古村。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該村在解決溫飽的基礎上,還能上繳愛國糧100多萬斤,是“農業學大寨”紅旗單位。然而,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卻因未能跟上時代發展而陷入衰敗停滯,1998年,該村人心散、治安亂、環境差,全村負債380多萬元,曾經的先進村,變成了全縣出名的落后村、上訪村,進入了低谷。
1999年4月,該村成立了新的村兩委班子,王傳喜臨危受命,剛接手時,債務纏身:“我是4月13日當選的村主任,只隔了一天,4月15日就開始接傳票。在后面的一兩年間,我出庭100多次。當時的代村,不光‘三提五統’收不上來,還因為欠繳水電費過多,經歷過‘三伏’天斷電的窘境”。王傳喜回憶說,我們制定了分期分批還款計劃,加上誠懇的態度,再注意一些工作方法,一年下來,賬雖然沒有還清,但矛盾總算是緩解了。此后幾年時間里,我們分期分批,分輕重緩急地把賬還清了。
舊村改造,是攻堅克難而又漫長艱難的過程。王傳喜說,我們的拆遷之路歷經十年時間,一直是小步快跑,一步一步地來,一片一片地拆,總共拆了20多片。2006年,在摸索中啟動拆遷;2008年,開始成片地拆;2010年,開建商城;2012-2013年,連續成片地拆;2014年拆完;2015年,代村百姓全都搬進了樓房。代村在沒有占用一寸耕地建房子的情況下完成了整村舊村改造,并且還騰出來幾百畝的建設用地,實現了零占地、零違章,零投訴。
“代村的大面積舊村改造,一直堅持‘嚴格規劃控制,集約節約利用土地,分期實施改造,建設宜居家園’的目標,十幾年間,代村群眾都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樓房,水電氣、有線電視、寬帶一應俱全,學校、廣場、醫院這些公共服務設施非常完善。與此同時,代村還留出300畝的建設用地,應對未來50年新增人口的居住需求。”王傳喜自豪地說。
“2012年,我們成立了現代農業示范園,創辦了全國第一家國家農業公園,發展現代農業,鄉村旅游,取得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豐收。”王傳喜說,我們集體的項目是集體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租賃承包制等幾種形式,村企合一。通過發展集體經濟,代村比較大的資源、項目由集體去操作,按照市場規律企業化運作,然后通過分紅、補助等形式反哺村民,惠及每一位群眾。目前,代村每年向居民統一發放米面油等生活用品,統一發放住房補貼,統一支付新型合作醫療資金,統一安排60歲以上老年人入住老年公寓,統一實行居民子女助學獎學制度,逐步解決了群眾就業、教育、就醫、養老、住房等問題。
“我們率先實現了小康社會,并提出了‘幼有早育、學有優教、勞有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弱有幫扶的目標’,我們要不斷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不斷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以及群眾對精神和文化的需求!泵鎸Σ稍L,王傳喜論及小康,如數家珍,據稱今年全村的各業產值可以超過20個億,村集體的可支配收入過億元,村民的人均純收入達到6萬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