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綠網訊 “以前企業治污不力,廠區空氣質量太差,周邊群眾意見很大。這種情況現在已徹底反轉,企業不僅做到三廢達標排放,還實現了扭虧為盈……”這是前不久記者在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開遠市采訪時,一家化工企業副總經理發自肺腑的感慨。開遠是典型的資源型老工業城市,曾因擁有長江以南最大的露天煤礦等企業聲名遠揚,也因環境污染問題嚴重飽受詬病,一度陷入環境經濟雙下滑的窘境。
近年來,開遠市委、市政府舉全市之力挖潛創新實施精準治污,加速調整優化產業結構,高質量推進生態建設,使這座昔日遠近聞名的“臭城”“灰城”漸改舊貌,成為群眾點贊的生態新城。
政企強力治污下定綠色發展決心。開遠市是云南省能源、化工、建材生產基地之一,因煤而生、因煤而興形成的煤礦、火電、化肥、水泥等“六大企業”,一直是全市經濟發展的頂梁柱,也是名副其實的排污大戶。由于種種原因,這六家企業迄今在原址保留,給當地環境污染治理帶來巨大壓力。
為盡快扭轉環境質量差、經濟發展受制約的被動局面,開遠市堅持對高污染、高排放企業實行最嚴格管理,持續加大對企業環境違法行為懲處力度,多措并舉推動企業防污治污。始建于1958年的解化公司,是當地廢氣、廢水排放重點企業。解化公司副總經理王力兵介紹,近年來,公司累計投入1.279億元,實施廢水處理裝置改造及新建項目,實現廢水循環利用、穩定達標排放;投入0.537億元進行鍋爐煙氣治理及提升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去除率,使開遠城區上空的擾民“黃龍”徹底消失。下一步,公司還將投入1.16億元,重點治理硫化氫廢氣和無組織排放廢氣,努力成為清潔生產和環境友好型企業。
優化產業結構激發綠色發展活力。在開遠市小龍潭熱電汽循環利用產業園,記者了解到,目前,園區已經入駐豆制品、食品、果蔬深加工企業41戶,共解決3500人就業,新增工業總產值15億元以上。按照園區中長期規劃,到2020年,預計入駐企業50戶,可實現產值20億元以上。
近年來,開遠市立足現有條件,依托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加速調整優化以煤為主的經濟結構,努力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道路。“熱電汽聯產”模式正是開遠市推動工業轉型升級創新舉措。這一舉措促使火力發電企業向熱電汽企業轉型,既為眾多小企業提供所需能源,又化解了過剩火電產能,激活了煤、電,延長了產業鏈,為培育以熱電汽為主要生產要素的輕工業集群創造了條件,實現了傳統高耗能、高污染的生產方式向循環經濟發展的方式轉變。開遠市發展改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加大能源結構調整力度,實施系列綠色能源項目建設,加快循環經濟發展,全市輕重工業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綠色發展活力明顯提升。
加快生態建設增強綠色發展后勁。占地面積3500余畝的鳳凰生態公園, 是開遠市近年來最具標志性的生態建設項目。昔日撂荒的鳳凰山搖身變成了綠樹成蔭的休閑公園,與周邊相繼建成的鳳凰湖、鳳凰濕地融為一體。這“一山一湖一濕地”既是開遠城區一道靚麗風景,也是實實在在的城市綠肺。一段時期以來,開遠市委、市政府在強力推進工業污染治理同時,采取多種措施,整合各方力量,著力彌補生態建設短板。2014年迄今,開遠市多渠道籌措資金7.238億元,實施了退耕還林還草等多個項目;開展了鳳凰生態公園建設、瀘江河和南洞河河道治理工程。
近三年來,全市完成面山通道綠化建設60576畝、人工造林2.577萬畝、封山育林1.2萬畝。引進6家經營主體實施生態建設項目16個,總投資7.5億元、2017年以來重點實施的南洞流域生態治理建設項目已取得階段性成效。如今,開遠市的山更綠、水更清、空氣更清新,全市綠色發展步伐越走越堅定,實現老工業城市形象華麗轉身、打造宜居宜業“生態城”的目標正漸行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