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綠網訊 步入煙臺龍口市諸由觀鎮西河陽村,古文化的氣息撲面而來。青磚黛瓦,四合大院,老碾石磨,龍街古槐,四街八巷十胡同,它們靜靜地佇立在那里,承載著幾百年的歲月風雨,見證著祖祖輩輩的繁衍生息,留下了千百年來的歷史印記。
西河陽村自古便有著濃郁的商賈文化。當膠東大多數農村還處于農耕時期時,西河陽村的外出經商潮就已經處于蓬勃發展階段,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耕經濟,促進了龍口乃至膠東地區的商業發展。北方很多城市都留下了西河陽人經商的足跡,現在村里留下的古建筑群落,就是他們榮歸故里留下的財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張修基的故居位于村中東北,現存老宅兩棟,建于清嘉慶年間,距今300余年。老宅飽經滄桑,人文厚重,真實、生動地記錄了張修基的不凡人生。如今,張氏故居依然保留著張修基先祖做粉絲用的老井、石磨等整套用具,陳列著張修基出差用的提包、當年穿過的衣服、用過的電話機等生活用品。院墻上的張家族譜,展現了這個家族父慈子孝、夫和妻隨、兄友弟恭、朋誼友信的品德性格。
西河陽村的老龍街,全長550米,通而不直,彎曲有度。在當時,此街是通往北海南山的必經之路,四十多棟哈瓦房坐落于街兩旁,排列有序,鱗次櫛比。遠觀層層哈瓦房如起伏龍行,近看青瓦叩垅,似片片龍鱗,凡角上昂,如龍頭翹首。大街形態奇特,有龍行虎馳之狀,村民見有龍臥大街之象,稱之為“老龍街”。
西河陽古老的村街古巷,不僅僅是物質財產的遺留,更是精神和智慧的傳承,古老的四合院里,東方儒家文化世代相傳,生生不息。西河陽村人傳承著“家和萬事興”的家道文化,“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家國情懷也在歲月變遷和祖祖輩輩的家訓中匯聚成一種力量,流淌在每個村民的血脈里,沉淀為一種精神文化,永遠閃爍著光芒。民俗博物館共五個展室,分別為千年輝煌、商賈興村、紅色記憶、興學樹人、老宅古今。傳統古建筑和生活器具體現出老一輩人民的商幫文化、紅色文化以及優秀的傳統美德,對青少年來說是一種優秀的傳統文化教育。
如今的西河陽村人,秉承著先祖奮進爭先的優良傳統,充分發揮本村傳統格局突出、傳統建筑完整的優勢,大力發展民俗風情文化旅游,開展各種民俗文化活動,取得了良好效果,走出了一條致富為民的鄉村振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