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綠網訊 最近,隨著第四屆乳山(國際)國際牡蠣文化節成功舉辦,乳山“網紅”牡蠣的熱度進一步提升。從以往“論堆賣”,到現在“論個賣”,從本地自給自足到全網供不應求,從名不見經傳的海產“土貨”到享譽國內外的生鮮“大咖”……短短幾年時間,憑借品質好、品種優、品牌響,乳山躋身全省乃至全國牡蠣產業新高地,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牡蠣之鄉”。而牡蠣,也成功“解鎖”乳山特色海洋經濟。
來自乳山市海洋發展局的數據顯示,乳山牡蠣養殖面積8萬畝,年產量30萬噸,產值24億元。數字的背后,凝結了太多奮斗的故事。在乳山市海陽所鎮西黃島村,王志剛是個遠近聞名的 “牡蠣大王”。他從事牡蠣養殖近20年,養殖面積從最初的150畝發展到現如今7000畝,年產值從當年的“賠本賺吆喝”到如今的千萬元。可以說,王志剛的經歷見證了“乳山牡蠣”品牌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全過程。
隨著牡蠣的“長大”,王志剛也成為央視等媒體“常客”。眾多記者帶著對牡蠣美味的向往和對漁民發家致富的“探秘”心理前來采訪。而對于王志剛來說,牡蠣確實讓他“解鎖”了發家致富之路,他也以多年來的經驗和積累,隨乳山市海洋經濟一起轉型升級,“解鎖”發展新動能。在得知乳山市海洋與漁業局引進了“三倍體牡蠣”后,他購買了一批牡蠣苗嘗試養殖。牡蠣三倍體養殖技術,突破了乳山牡蠣養殖的“瓶頸”。種牡蠣不排卵,在溫度高的時候依然會繼續生長,有效的解決了夏天牡蠣無法上市的空檔期。引進了三倍體牡蠣養殖以后,牡蠣的生長速度加快了、產量也提高了,市場上甚至出現了供不應求的情況。
“三倍體牡蠣可以全年生長,而且個頭更大,肉質更肥美,大的能長到成人手掌這么長,基本都是論只賣,一只新品種牡蠣抵得上普通牡蠣一斤的價錢。”王志剛說,新品種三倍體牡蠣較普通牡蠣生長速度可以提高30%,單體價格能賣到幾十塊。一個夏天,他能有百萬元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