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綠網訊 刀耕火種、燒柴取暖,曾是我國獨龍族世代沿襲的生產生活方式。在獨龍族聚居的云南貢山縣獨龍江鄉,這種生產生活方式導致“樹越砍越少,山越燒越禿”。隨著國家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等政策實施,獨龍江鄉依托生態資源優勢,發展種植草果、重樓和養殖獨龍牛、招引獨龍蜂等綠色產業,走出了一條“不砍樹、不燒山”也能脫貧致富的路子。
“過去通過刀耕火種,種出來的玉米、芋頭和土豆等農作物產量低,老百姓還吃不飽肚子。”獨龍江鄉鄉長孔玉才說,村民需要砍伐樹木、采挖野生藥材、獵捕野生動物去換糧食,或者吃“救濟糧”。獨龍族“老縣長”高德榮痛心地說,20世紀80年代中期,獨龍江鄉北部區域成片的香樟樹,吸引了大批盜伐者涌入,他們揮著斧頭放倒一棵棵香樟,挖出根莖提煉香樟油。窮則思變。云南省退耕還林還草工程于2000年開展試點。2001年以來,獨龍江鄉積極爭取政策,實施退耕還林,全面摒棄“刀耕火種”,禁止狩獵。從2007年至2016年,獨龍江鄉森林覆蓋率從89%增至93%以上。
目前,全鄉70%以上的國土被劃入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發現高等植物1000多種、野生動物1151種,是名副其實的“物種基因庫”。然而,綠水青山的祖蔭并沒有讓獨龍族擺脫貧困。直到2011年底,獨龍族還過著住在茅草房、出行靠溜索、生活靠低保的日子,農民人均純收入僅1255元。“路通了,電有了,好山好水還在,我們最需要做的是發展產業。”這是高德榮常對獨龍族鄉親們說的話。為解決獨龍族“捧著金飯碗討飯吃”的問題,當地黨委政府意識到,不能只講保護而不要發展,也不能只要發展而放棄保護,必須走一條“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生態脫貧之路。
“綠水青山也能變金山銀山。”孔玉才說,獨龍江鄉依托生態優勢和鄉情,發展草果、重樓等藥材種植和獨龍牛、獨龍雞、獨龍蜂等養殖業,現已初具規模。如今,草果已成為獨龍江鄉最大的產業。草果種在林下,產品可以用作藥材和調味香料。截至2018年底,全鄉草果種植面積達6.8萬畝,產量達1004噸,產值約743萬元,草果種植戶僅草果一項人均純收入就達3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