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视频1区2区3区|91视频免费网站|青青操视频网站|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爽爽爽爽爽|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99

歡迎來到中國綠網.今天是: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綠網在線 >> 綠網要聞 >> 省市亮點 >> 瀏覽文章
上海:垃圾分類成效顯著 “生活革命”尚需久久為功
時間: 2020年01月02日 來源:互聯網 作者: admin
 

    中國綠網訊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20年新年賀詞中,專門提到“垃圾分類引領著低碳生活新時尚”。自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以來,被稱為“史上最嚴”的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得到了全國乃至世界前所未有的關注,有人支持,有人調侃,更有不少人在默默旁觀。

  自《條例》實施至今,整整半年時間。推行效果怎么樣?是“草草結束”還是“進行到底”?不妨先看兩個數字:上海濕垃圾的日均分出量9200噸、全市垃圾分類達標率提升至90%。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應勇的總結是,“垃圾分類進展順利、好于預期,成效不斷鞏固提升。”

  “盆景”變“風景”,上海16區分類實效均已達“優”。上海市生活垃圾分類減量推進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委托專業第三方機構,對全市居住小區進行實地測評。根據公布的綜合測評結果來看,4-6月,全市220個街道(鎮、鄉、工業區)中,達到優秀和良好的僅有73個,這是《條例》實施前的數據。《條例》實施后的7-10月,上海16個區生活垃圾分類實效綜合測評均達到“優秀”標準,220個街道(鎮、鄉、工業區)生活垃圾分類實效綜合測評均達到“良好”及以上標準,其中216個優秀,4個良好。兩張“成績單”對比,進步肉眼可見。

  曾先后主編上海市中小學和幼兒園生活垃圾分類知識讀本的華東師范大學環境科學系主任張勇,提到這樣一個數字——9200噸。“9200噸是上海濕垃圾的日均分出量,這個數字就證明上海垃圾分類已經基本成功了。這個數字比沒有強制分類的6月份足足多了3000噸,按上海1000萬家庭計算,平均每家每天多扔0.3公斤濕垃圾。”這是老百姓從自家廚房認真分類的實實在在的成果。這個數字說明了老百姓對生活垃圾分類的普遍接受和認真執行。虹口區嘉興路街道宇泰景苑小區,黨總支書記王靜華告訴記者,小區從今年3月1日就開始實行垃圾分類撤桶并點和定時定點投放,整個小區從原先11個24小時垃圾投放點,歸并為3個垃圾分類投放點。“開始不容易,對老百姓來說,分類比不分類要麻煩得多,多年養成的習慣難以一下子改過來。居委會工作人員和志愿者挨家挨戶上門宣傳、指導。”王靜華說,幾個月下來,小區環境有了明顯變化。

  采訪中,記者發現,基層干部、小區志愿者、社區居民……大家“各顯神通”,各種分類“神器”頻出,給垃圾分類工作帶來頗多便利。濕垃圾破袋容易弄臟手,這是一個困擾不少居民的難題。這個問題,在浦東新區周家渡街道的東明家園小區,只用了200塊錢就輕松解決了:他們在垃圾箱旁邊設置了一個簡易洗手池,上面放置一個水箱,下面放了一個水桶。其實居民每次扔完垃圾后,洗手需要的水量是很小的,水箱里的水并不會消耗太快,洗了手的水還可以直接澆灌旁邊的綠化帶,一舉多得。有的地方不僅分干濕垃圾,甚至開始分生熟垃圾了。在崇明區城橋鎮東門新村小區,陳阿姨把燒菜前的果皮、菜葉扔進一個垃圾桶,飯后的剩菜剩飯則倒進另一個垃圾桶。陳阿姨告訴記者“小區正在試點,生、熟垃圾分開。”為何濕垃圾還要分生、熟?崇明區垃圾分類推進辦工作人員陳平解釋,細化垃圾分類,更便于后期處理。生垃圾通過生化技術產出高質量肥料和飼料,餐后熟垃圾進入餐廚垃圾處置系統,降低各環節成本,提高了利用率。在垃圾分類工作做得最好的崇明,全區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已達到100%。每天,全國各地前來學習交流的人員絡繹不絕。采訪當天,記者就碰上了來自山東、江蘇等地的“取經”團隊。時不時“被參觀”的日子,無需刻意準備,一位村民說:“垃圾分類在崇明,就像吃飯、睡覺一樣自然。”

  如今在上海,大部分居民的垃圾分類習慣已經養成。從前端看,全市居住區垃圾分類達標率由2018年底的15%提升到2019年11月底的90%。2019年11月全市每天分出可回收物比2018年12月增長3.7倍,分出濕垃圾增長近1倍,分出干垃圾減少38%,分出有害垃圾增長13倍。從中端看,做到了全面全程分類收運。從末端看,全市每天干垃圾焚燒和濕垃圾資源化利用量從2018年12月的1.4萬噸提升到2019年11月的2.1萬噸,增長了50%。數據證明,居民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遠超預期,垃圾分類在上海正逐步從“盆景”變為“風景”。

最新更新  
文章排行  
魅力章丘的“地標” 農
彩椒
產品訂購
風電成為山東第三大電
萊山加快郝家莊舊村改
帳篷酒店的誘惑:和袋
財政收入增速止落回升
十八大15次提“生態文
南京黑作坊洋垃圾產塑
莫言:獎金買房子是玩笑
 
關于我們 | 合作支持 | 法律聲明 | 免責聲明 | 招賢納士 | 聯系我們

綠網在線(原中國綠網):中國綠色生態發展的綜合展示平臺,是中國與全球綠色生態發展的交流窗口,也是國內國際首家“傳播綠色發展與多行業互動的綜合交互型”網絡媒介。本網所有編載、轉載、摘錄的內容并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僅用于促進綠色發展與生態和諧的傳播交流、信息互動,促進國內國際綠色生態的正能量發展和參考學習;本網所涉及內容,如侵犯了您的版權和隱私,請及時地聯系我們刪除!本網顧問律師:張學軍 韋福田。 (魯ICP備13003038號)

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或者建立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