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綠網訊 目前,我國已建成全球最大的清潔能源系統。包括水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內的清潔能源是能源低碳發展的主力軍。
風力發電占據了其中可觀的規模。據《人民日報》報道,在山東省壽光市,龐大的風車群在灘涂鹽田上運行,充分利用沿海地區風能資源充足的優勢,積極引進新能源開發企業在開闊灘涂鹽田上建設風力發電項目,輸出綠色清潔能源。在廣東省珠海市桂山島附近,海上風機帶來的風力發電不僅可以助力解決海島供電問題,還能夠實現二氧化碳減排,具有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2020年7月,我國自主研發的首臺10兆瓦海上風電機組在福建福清市成功并網發電。這臺目前單機容量亞洲最大、全球第二的海上風電機組,在年平均10米/秒的風速下,單臺機組每年輸送的清潔電能可滿足2萬個三口之家的用電需求,減少燃煤消耗1.28萬噸、二氧化碳排放3.35萬噸。據統計,我國風電裝機規模持續擴大,穩居全球第一。2020年前10個月,全國新增風電裝機容量1829萬千瓦,同比增長363萬千瓦。
光伏發電產業同樣是清潔能源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河北將光伏扶貧作為推進脫貧攻堅的重要舉措。自2015年開始試點到2019年底,河北建成光伏扶貧電站發電裝機容量達392.3萬千瓦,投資約268億元,裝機規模居中國首位。2020年,位于內蒙古達拉特旗的光伏發電領跑獎勵基地1號項目落成,裝機容量69.03兆瓦,年發電量可達20億度,產值6.2億元,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沙漠集中式光伏電站。清潔能源不但要清潔,更需要平價。據國家發改委2020年8月公布的信息,2020年風電平價上網項目裝機規模1139.67萬千瓦、光伏發電平價上網項目裝機規模3305.06萬千瓦。國家發改委負責人指出,初步測算,2020年風電、光伏發電平價上網項目將拉動投資總額約2200億元,并新增大量就業崗位,對于穩投資、穩增長、穩就業具有現實意義。
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稍早前在中國綜合能源服務產業高峰論壇上表示,想要完成2060年“碳中和”目標,最關鍵的是加快推進能源供給側的改革、創新,提高清潔能源或零碳、低碳能源中占比。為了實現這樣的目標,近年來推動氫能以及氫燃料電池產業的發展成為新的方向之一。氫能發展前景廣闊,是全球能源技術革命的重要方向,加快發展氫能產業,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保障國家能源供應安全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是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推動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
國際氫能委員會預計,到2050年,氫能將承擔全球18%的能源終端需求,可能創造超過2.5萬億美元的市場價值,減少60億噸二氧化碳排放,燃料電池汽車將占據全球車輛的20%至25%,屆時氫能將成為與汽油、柴油并列的終端能源體系消費主體。與此同時,我國近年來的能源消費向清潔能源加快轉變,獲得了切實的成效。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煤炭消費比重歷史性地降至60%以下,并且提前兩年完成煤電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目標任務;2017年至2020年,天然氣產量連續4年增產超100億立方米,油氣增儲上產成效顯著。“十三五”以來,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年均增長約12%,水電、風電、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均居世界首位;截至2019年,煤電裝機占全國電力總裝機容量的比例為51.95%,較2015年下降7.05個百分點。能源供應體系正由以煤炭為主向多元化轉變,可再生能源逐步成為新增電源裝機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