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綠網訊 對石漠化片區、 高山峽谷區、生態脆弱區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是脫貧攻堅之中“挪窮窩”“拔窮根”的有效途徑。但就業機會少、工作難解決是易地搬遷最大的難題。
近年來,我國東部地區已經進入“騰籠換鳥”的關鍵時期,許多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東南亞、南亞、非洲轉移步伐加快。對于中西部易地搬遷地區而言,東部地區這些需要轉移的產業仍具有較好的吸引力和帶動力。讓中西部地區尤其是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區積極承接東部地區轉移產業,不僅可以滿足易地搬遷后所形成就業需求,還能讓我國保留完整的產業鏈,有效應對各類經濟風險和挑戰,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為此,我建議:一是出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配套政策,引導東部產業向中西部易地搬遷集中區轉移。出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實施細則和配套政策,并按照現行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的基本安排,指導東部轉移產業向對口幫扶的中西部地區,尤其是易地搬遷集中安置區有序轉移,并在用地指標、用能指標、金融貸款、企業稅收等方面給予支持和優惠;二是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確保轉移產業“在轉移之中升級”。中西部地方政府要提供好基礎設施、政策引導,集中解決好節能減排、生態保護、污染治理等瓶頸難題。更多地支持和引導企業做產業園區開發、建設和運營,并發揮其機制靈活的特點,做好產業招商、社會融資、咨詢服務、人才引進等專業服務。通過能耗指標置換等政策,鼓勵、引導和支持轉移企業做好技術升級、設備更新、工藝換代,確保轉移產業“在轉移之中實現升級”;三是用好專項債,推廣PPP( 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提高轉移產業效率。進一步鼓勵、引導和支持中西部地區最大限度將地方專項債用在承接產業轉移項目上,并爭取發行10年期以上的長期專項債券,使用相對較低的發行利率。支持和引導中西部地區將“PPP”和“專項債”結合使用,統籌發揮專項債的資金成本優勢、PPP的項目管理優勢,提高資本運營效率,確保產業轉移項目效益;四是開展產教融合試點,完善公共服務設施,促進“人的就近城鎮化”。鼓勵和支持中西部易地搬遷安置區開展“產教融合建設試點”,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引導和支持當地用工企業開展就業創業培訓,幫助易地搬遷群眾提高生產技能。支持易地搬遷扶貧集中安置點完善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社區醫院等基本公共服務,促進“人的就近城鎮化”。此舉既能讓東部地區轉移企業獲得穩定、相對低價的勞動力資源,增強企業競爭力;還能徹底解決中西部地區“留守兒童”問題,更能讓務工人員提升主人翁意識,與轉移企業形成“命運共同體”,有助于保障和提升產品質量。(嚴冬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