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綠網訊 勾藍瑤村,位于湘桂之交的湖南江永縣蘭溪瑤族鄉,是一個保存完好的瑤族祖居地,至今保留明清時期的民居300多棟,亭榭樓臺、社壇戲臺散見于寨子里,依然保留著古樸的風貌。可受制于自然稟賦和發展資源,生活在這里的人們,日子一直過得緊緊巴巴。2015年,這個由三村合并而來的瑤族寨子總人口2227人,仍有貧困人口626人。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近年來,在扶貧政策的指引下,江永縣充分借助省民政廳駐村扶貧工作隊的幫扶作用,充分發揮村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不斷激發當地群眾的干勁與熱情,古瑤寨脫貧致富,展現出新姿態。
以民俗文化體驗撬動鄉村旅游。2015年春,時任駐村工作隊隊長江曉軍和隊員驅車從長沙一路向南,近7個小時,奔波500多公里,抵達寨子時,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有一種世外桃源的感覺!”“村里大部分年輕人都外出打工,留守老人、婦女守著‘一畝三分地’,主要靠種玉米、花生維持生計。脫貧致富,壓根就不敢想!”面對省城來的江曉軍,時任村主任歐陽明俊直潑冷水,“我們村名氣不小,是歷史文化名村,但不能當飯吃啊!”可是,在江曉軍看來,這種罕見的古村寨還真能“當飯吃”!他和聯系本村的縣政協主席劉忠華、村兩委班子集體商討,確定了發展鄉村旅游的路子。
旅游是個產業,不是說發展就發展。怎樣在市場中形成自己的特色?怎樣才能確保瑤寨群眾得實惠?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省級非遺勾藍瑤文化傳承人、70多歲的老支書歐陽緒珍站了出來:“每年陰歷五月十三日的‘洗泥節’是瑤寨獨有的風俗,舞龍耍獅、歌舞武術、下塘摸魚,熱鬧非凡,是不可多得的特色文化旅游資源。”
老支書一席話,讓大家找到了突破口。保留村子原貌,打好“洗泥節”這張牌,以民俗文化體驗撬動鄉村旅游。找準了好路子,說干就干。在駐村工作隊的幫扶引導下,村兩委班子充分利用扶貧政策資金,帶領村民們修繕盤王廟、風雨橋、橋頭祠等古建筑,新建游客服務中心、觀光步道等設施,繼而推出了“洗泥宴”篝火晚會等旅游產品。一批批游客接踵而至,寂靜的鄉野熱鬧了起來,“再也不能這樣窮下去。” (嚴冬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