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綠網訊 沿肥城市康匯河步行,碧波粼粼,水鳥嬉戲,兩岸柳樹成行,岸坡灌木叢生,宛如一幅美麗的風景畫。“兩年前,這里還雜草叢生呢,人們路過都恨不得繞開走。”市民孟慶玲說。在河道下游,一座日產6萬噸的再生水廠正在加緊施工,廢水在此經深度處理后,供化工園區和企業做生產用水,為循環發展提供支撐。“未來,更多的城中公園里都有新水面,清水繞城的美景也將成為常態。”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領導小組工作人員李欽雨說。
對全市河湖,泰安采取“建設、管理、維護”一體化修復模式,通過截污清淤、建設濕地,有效改善水質,提升生態環境,保障了大汶河流域水質安全達標。目前,全市開展河道治理長度151公里,新改擴建污水處理廠18處、建設濕地21處,新增濕地面積556.2公頃,全市3個國控斷面水質全部達標。生態保護修復工程以泰山為重點區域,科學部署了地質環境、土地整治、水環境、生物多樣性、監管能力建設等5大類工程、67個項目,總投資166.37億元。目前,已完工項目49個、子項目294個。
“我們堅持把山水林田湖草作為生命共同體看待,打通‘關節’,疏通‘經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泰安市委書記崔洪剛說。“以前沒流轉土地的時候,守著山疙瘩干瞪眼,現在冬季在家也能打工掙錢了。”在新泰市羊流鎮朝陽村,剛收完百合根莖不久的村民王更迎樂呵呵地說。
搭上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的“快車”,村里昔日的荒山野嶺搖身變成田園綜合體,農區也是景區、田園更加美麗、農產品銷路更廣,增加就業崗位300多個。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還培育了新型產業,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游則游,帶動經濟發展。泰安市采用“工礦廢棄地復墾+破損山體治理”模式,對項目綜合立項、一體化設計、立體化治理、系統化修復,成功實現了治污、增綠與整地、增效的和諧統一。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完成礦山生態修復面積1121.4公頃,采煤塌陷地治理面積9320.1公頃,土地整治面積2.7萬公頃。 (昶君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