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綠網訊 記者從山東自貿試驗區青島片區舉行的創新發展大會上獲悉,掛牌運行兩年來,青島自貿片區“制度創新”試驗田日益豐沃,國家賦予的106項試點任務全部實施完成,總結形成143個創新案例,平均5天推出一項創新成果。
“青島片區堅持‘首創性’改革、‘差異化’創新、‘集成式’探索,進口原油‘先放后檢’監管新模式在全國復制推廣,13個首創型案例入選山東自貿試驗區首批‘最佳實踐案例’并在全省復制推廣,2個創新案例被國務院自貿試驗區部級聯席會議簡報刊發,17個改革創新做法獲商務部肯定批示。”說起創新成果,青島西海岸新區工委副書記、青島自貿片區管委主任趙士玉如數家珍。
作為山東自貿試驗區面積最大、承接試點任務最多的片區,青島自貿片區堅持企業需求導向,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圍繞提升貿易、投資、金融、物流等便利化水平,持續優化區域營商環境。
山東是我國主要的原油進口口岸,青島自貿片區創新推出進口原油“先放后檢”模式,進口原油經現場查檢和取樣后即可卸船、提離口岸監管場所,在此基礎上,港口企業還可創新進口原油“船船直轉”“隨卸隨輸”等新形式、新業態,大大壓縮原油進口的通關時間和成本。
青島實華原油碼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薛寶龍說:“進口原油放行周期從2-3天壓縮到了半天,每船原油可節省100多萬元的船舶滯期費和租罐費,平均每噸降低成本4元。同時提升公司罐容周轉效率35%,有效解決了進口油輪滯港的問題。”
據黃島海關統計,自去年10月1日以來,該關共采用“先放后檢”模式監管進口原油256船次、重量3875萬噸,累計減少驗放時間超過12000小時。
“不拘泥于‘既定動作’,青島片區充分用足用活用好國家賦予的制度創新空間,配套‘自選動作’,為片區賦能。”青島自貿片區管委制度創新部部長葛建軍說。
區關港聯合研究中心便是青島自貿片區“大膽闖、自主改”的成果,自成立以來,該研究中心推出了9項創新成果,進一步提升了通關便利化水平。其中,首創“先期機檢、碼頭直提”模式,通關時效平均提升3-7個小時,每自然箱節省物流成本600-1000元。推行入境空箱順勢無干擾監管模式,每自然箱節省搬倒費用45元。實施外貿集裝箱“進口直提”“出口直裝”作業新模式,出口貨物集港平均裝船時間縮短為0.5小時。
日前發布的“2020-2021年度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制度創新指數”顯示,青島片區制度創新指數在全國第五批19個自貿片區中排名第三,其中貿易便利化排名第一,投資自由化、金融改革創新、政府職能轉變等三項指標排名第三。
制度創新推動了高水平開放,帶來了高質量發展。據統計,今年上半年,青島自貿片區完成外貿進出口882.1億元,同比增長59.3%,增速分別高于全市、全省、全國19.7個百分點、17.1個百分點和32.2個百分點。實際利用外資5.35億美元,同比增長127%,每平方公里實際利用外資是全國自貿區平均值的1.7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