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綠網訊 近年來,貴州持續推進特色科技強省建設,加大科技創新支持力度,生物醫藥、災害防治、生態治理等領域不斷突破,在推動高質量發展、服務保障民生等方面取得積極成效。
“實驗動物學是前沿交叉性學科,已經融入現代科學技術體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服務人民生命健康的生物醫學創新領域,安全有效的疫苗、新藥的研發,離不開實驗動物科學的支撐。”2月16日,貴州中醫藥大學實驗動物研究所所長吳曙光向記者介紹。走進研究所實驗室,研究人員身穿一體式防護服,在密閉、濾凈空氣的實驗室中,觀察著獨立通風籠具里用于實驗的裸鼠。這樣的動物實驗,是藥物和治療手段用于臨床試驗前藥理實驗和安全評價的重要一環。
“貴州是重要資源大省,實驗動物科學的發展是推動生物醫藥基礎研發、推動產業升級的重要支撐條件。”吳曙光介紹,貴州中醫藥大學實驗動物研究所成立于1990年,是國家實驗小型豬種質資源原種保存地、貴州省人類疾病動物模型研究服務平臺、貴州小型豬生產及公共應用平臺。“學校實驗動物研究所配有無特定病原體級、普通級實驗動物的生產和使用設施,并有實驗動物遺傳質量監測和微生物與寄生蟲質量監測實驗室,按照國標要求,常態化開展實驗動物微生物質量監測工作,確保實驗動物質量。”吳曙光表示,研究所開展中醫證候基礎及中藥、苗藥藥理藥效學研究,致力于培養相關人才、服務社會發展。
“貴州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河谷深切、溝壑縱橫、巖溶發育,地質災害高中易發區占全省國土面積的77%,加上降雨時空分布不均,地質災害多發、易發、頻發。”2月17日,貴州省山地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朱要強介紹,通過運用高科技手段,提高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科技能力,提升高位隱蔽性地質災害隱患專業排查能力,打造“人防+技防”專業保障體系尤為重要。
2017年6月,貴州省山地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獲批準建設。2018年,中心以縣域為單元,開展全省高位隱蔽性地質災害隱患排查。核實高易發區域11萬余處,發現新增隱患點1899處;2020年,中心啟動“優于1:5萬地質災害隱患詳細調查及風險評價工作”,開展全國第一次地質災害風險普查工作。截至目前,全省共查明地質災害風險隱患和圈定地質災害風險斜坡28221處,在全省88個縣(市、區、特區)均有分布;全省有變形跡象的地質災害風險隱患10025處,威脅89.53萬人生命和668.32億元財產安全;具備成災條件,尚未發生形變的風險斜坡18196處,潛在威脅197.67萬人生命安全。貴州在全國率先應用衛星合成孔徑雷達干涉測量技術(InSAR),不斷推進監測預警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開展地表形變測量,識別地質災害隱患。實時監測預警系統上線以來,成功預警地質災害變形隱患點38處,成功避免3274人傷亡,避免經濟損失10762萬元,守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生態科技是貴州面向民生福祉開展科技創新的一個亮點。在興義市萬峰林納灰河流域,水清、河暢、岸綠、景美,一幅“人水和諧共生”的景象徐徐展開。這里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景區、中國最美的五大峰林之一、全國首批工農業旅游示范區。2016年12月至2017年9月,萬峰林景區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對萬峰林納灰河流域進行水環境綜合治理,采用生態方式對景區內農村污水進行整治。
2月16日,負責該項目的貴州潤喆環境治理有限公司技術總監朱明石介紹,項目占地約2372畝,建設內容包括下午屯永康社區至萬峰林落水洞兩岸生態景觀工程,納灰河沿岸村莊污水濕地生態處理系統、污水收集管網。該項目能夠全面提高景區內污染處理能力,顯著改善流域水生態整體環境質量。通過“區域減源、系統截留、水系調控、水域凈化、生態修復”等水環境流域治理環節,系統科學地制定水質保護措施,使河湖形成良好循環的自凈系統,構建持續健康穩定的生態環境。
“良好的生態環境,能夠為經濟健康發展提供持久動力。”朱明石說,在興義市屯腳鎮鯉魚村實施的水生態環境整治及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工程,不僅包含河流流域治理、生態景觀工程,還建有游樂體驗及農村環境治理項目,成為集苗族風情、水景觀光、親子游樂、康體度假、生態休閑、水上娛樂等多種功能的山地休閑度假旅游區,為當地的康養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朱明石說,讓優良水體數量增加、可用優質水資源總量加大、水環境生態向良好趨勢轉變,科技創新促進水處理產業的迅速發展,能夠催生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增加就業崗位和全社會收入,帶來的生態、社會、經濟效益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