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綠網訊 服貿會上,圍繞國際合作、科技前沿、市場趨勢、創新成果轉化等行業熱點話題,18場專題論壇及會議將陸續舉行,包括北京中醫藥創新發展論壇、2023年公共衛生高峰論壇、2023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中醫藥主題日啟動儀式暨第八屆海外華僑華人中醫藥大會等。
居民健康素養水平居全國首位、國家醫學中心數量占全國一半、獲批上市的人工智能三類醫療器械數量占比超過全國三分之一……在9月2日舉行的2023年公共衛生高峰論壇上,市衛健委主任劉俊彩總結了“健康北京”建設的“成績單”,“首都衛生發展科研專項2012至2022年十大成果”也在論壇上發布。
當前,健康生活方式在北京市民中加快普及,全市慢行系統超過3200公里,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2.9平方米,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突破50%。2022年,北京市居民健康素養水平達到40.5%,居全國首位。同時,本市的健康服務能力也在不斷提升。劉俊彩介紹,截至2022年底,北京市共有醫療衛生機構1.2萬余家,床位13.4萬張;12個國家醫學中心落地北京,數量占全國一半。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增加到28項,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降至10.5%。此外,本市已有30家醫療機構開展了研究型病房示范建設,京企臨床研究響應率達100%。目前本市已有39個創新醫療器械獲批上市,占比超過全國四分之一;19個人工智能三類醫療器械獲批上市,占比超過全國三分之一。
首都醫學技術的進步和疾病防治水平的提高,離不開科研工作者的不斷探索。市衛健委副主任李昂介紹,首都衛生發展科研專項設立10年來,已經資助了7輪、1990個項目。依托該專項,494項診斷方法和877項治療措施得到優化,制定或更新診療指南57部,先后獲得授權專利373項、轉化70余項。經評選,“IgA腎病無創診斷及靶向治療”等10項成果獲評“首都衛生發展科研專項2012至2022年十大成果”。
此外,在9月2日舉行的北京中醫藥創新發展論壇上,北京中西醫結合學會、密云區科委、北京科酷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共同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建北京市醫療機構中藥院內制劑孵化園。該孵化園是國內首個中藥院內制劑孵化產業園,也是國內首個中藥院制劑知識產權保護平臺及交易平臺。孵化園選址密云區朝密雙創園區,規劃面積約2000平方米,將吸引北京乃至全國的名老中醫,建立獨立的研究型診所集群,開展高質量人用經驗的數據收集與分析,研發特色中藥院內制劑以及開展中藥新藥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