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綠網訊 首都教育高質量發展有了“智囊團”。昨天,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與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8所高校合作建立首都教育高質量發展政策研究基地。首都教育高質量發展政策咨詢委員會同時成立,將聚焦基礎教育改革、“雙一流”高校建設等課題開展研究,為解決教育領域難題建言獻策。
新成立的“智囊團”,各有側重。其中,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圍繞首都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前瞻性、戰略性問題提供決策咨詢;8個首都教育高質量發展政策研究基地分別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工業大學、首都師范大學8所在京高校建設管理,未來5年內,將承擔市教育兩委委托的重點課題研究,開展自設課題研究,提供專家決策咨詢,共享教育研究成果等。
首都教育高質量發展政策咨詢委員會則邀請來自全國各地的43位教育領域專家學者加入,首批專家委員堅持跨學段、跨學科、跨界別,聘期為5年,圍繞首都教育高質量發展前瞻性、現實性、戰略性重大規劃、政策和改革事項等,提供政策咨詢意見;收集、研究、分析首都教育高質量發展中突出的社情民意和問題短板,及時建言獻策等。
當天,一場聚焦首都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研討會召開,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率先“開題”,圍繞相關重點難點問題交流分享。“‘雙減’背景下,我們更應注重激發學生崇尚科學、探索未知的興趣,培養創新性的思維品質。”北大研究員蔣承開門見山,點出了基礎教育階段人才培養的新方向。他說,學校、社會和家庭要一起發力,讓學生在自己喜歡的領域里自信地發展特長,“高校實驗室、研究機構、高科技企業可以主動與中小學對接,面向青少年開放,讓每個孩子身邊都有學科類型豐富的專家,開展適合不同學段的科普活動和職業生涯教育,讓孩子收獲更多成長機會。”
首師大教授張爽聚焦正在開展的教師交流輪崗機制,“各區因地制宜,在教育集團和學區內開展跟崗脫產、組團交流、教師結對等多種形式的交流輪崗,包括城鄉之間、優質校和普通學校之間等不同方向,推動基礎教育資源均衡發展。”
今后,“智囊團”專家的觀點有望形成系統的智庫資源。市委教育工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各教育研究機構、高校和京內外專家將充分發揮教育政策咨詢智庫作用,持續開展合作交流、建言獻策,為教育強國建設、首都教育高質量發展不斷作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