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綠網訊 在抗日戰爭的烽火中,有一支英雄的隊伍長期堅持在廣東東江地區進行敵后獨立作戰,這就是被譽為“廣東人民解放旗幟”的東江縱隊。今年是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成立80周年,記者日前重新走訪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大嶺山抗日根據地舊址、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等,追尋先輩戰斗足跡,并探尋東莞、惠州、深圳三地如何充分挖掘利用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
作為如今的制造業基地,東莞已是一片繁華,而它也曾是東江縱隊拋灑熱血的重要戰斗地。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就坐落于東莞大嶺山抗日根據地舊址大王嶺村的一個山頭上。“東江鐵流,南粵旌旗”八個大字立于紀念館門前,將參觀者的思緒一下子帶回那段民族危亡、先輩奮起抵抗的革命歲月。
“東江縱隊是華南地區最早成立的一支抗日縱隊,被譽為‘華南敵后抗日勁旅’。”隨著講解員的生動講述,東江縱隊開辟根據地、反擊敵人掃蕩、游擊作戰、營救文化精英和民主人士等光輝事跡,在豐富的館藏文物和歷史照片中徐徐展開。
“愛國主義精神是東江縱隊最鮮明的特征。這已成為我們建功新時代的精神力量。”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館長王紅星表示,為進一步使東江縱隊紅色基因融入時代,紀念館積極與周邊黨政機關、部隊、學校合作開展宣教活動。
“針對小學生,我們開展了寓教于樂的‘東縱小戰士’紅色夏令營,讓他們在戰前部署、攻防演練等游戲環節中感悟紅色文化;針對中學生,我們開發了適合中學教學需求的‘東縱第二課堂’,將歷史教材中關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單元內容搬進紀念館,進行展廳情境教學;面對大學生,我們聯合了東莞理工學院、廣東醫科大學等10所共建高校開展‘東縱聯大’館校教育實踐活動,將東縱革命歷史文化與思政教育相融合。”王紅星表示,利用紅色資源來開展社會教育活動,就是為了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年輕一代中薪火相傳,讓歷史學習變得更加深刻、生動。
在惠州市博羅縣羅浮山腳下,坐落著一座占地逾5000平方米的紀念館——羅浮山東江縱隊紀念館。它與位于東莞大嶺山的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位于深圳坪山的東江縱隊紀念館互為呼應,共同講述著東江縱隊的紅色故事。沿著東江縱隊誕生、戰斗、擴展的發展脈絡,莞惠深三地系統性地修繕保護了諸多革命文物、革命遺址,將榴花公園、東湖旅店、土洋村東江縱隊司令部舊址、東江縱隊北撤紀念公園等紅色景點“串珠成鏈”,帶動了火熱的紅色旅游,讓越來越多的市民和游客得到紅色文化的浸潤。
“羅浮山東江縱隊紀念館年接待游客130多萬人次,是中外游客到羅浮山景區必游的紅色景點。”羅浮山東江縱隊紀念館館長曾慶香表示,為紀念東江縱隊成立80周年,該館牽頭組織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歷史紀念館聯盟,正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七家東縱場館形成館際聯盟,構建東江縱隊歷史紀念館交流合作與資源共享平臺。
位于惠州的東湖旅店,與位于深圳龍華區白石龍村的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同樣互為呼應,共同講述著1942年“秘密大營救”的驚險故事——它們都是那次營救行動的中轉站,見證了在香港淪陷期間,東江抗日游擊隊港九大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沖破日軍嚴密防守,營救出800余位愛國民主人士、文化精英及其他方面人士的歷史。
“東江抗日游擊隊在香港淪陷時期對文化名人的營救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和廣大知識分子的血肉聯系,成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名譽館長朱赤表示。
廣州航海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汪榮表示,東江縱隊英雄兒女的精神力量會在一代代人的講述和學習中傳承下去,融入我們的紅色血脈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