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綠網訊“合作社為社員讓利,大家才能擰成一股繩,齊心闖市場!焙幽鲜⌒锣l市聯豐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彭良成說。
彭良成是河南南陽人,2010年開始接觸農業,跟著別人干活兒,2015年他慕名來到農業大縣延津創業。延津縣是河南省強筋小麥主產區,100萬畝麥播面積中,優質強筋小麥占一半,并且已形成以優質麥為“頭雁”,“面粉-面條-面點-速凍小食品”和“白酒-包裝-印刷-物流”產業鏈為兩翼的“雁陣”發展布局,以及“從種子到種植、到收儲、到加工、到餐桌”的完整產業體系,小麥年加工能力達70萬噸。
“選擇延津,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考慮,在這里糧食銷路不成問題,還節約運輸成本。”彭良成說。讓他想不到的是,如何組織生產成了問題,農民不買賬,要咋辦?“先干起來再說!”彭良成跑完鄉里跑村里,找村干部、經紀人、農民等多方溝通,幾十個村跑下來,只有15個村有合作意向,有個村還只有一戶,具體操作時又有三四個村退出,就這樣,合作社艱難起步。
彭良成介紹,合作社與社員建立了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采取半托管、全托管、入股經營等形式運作,農民入社必須繳納股金,每股100元,最低繳納1股,提高社員的歸屬感和責任感。合作社為每個社員建立檔案,記錄托管期間社員的農資購買、糧食銷售、生產管理等情況,以待年底分紅時參考。統一供種、統一農資供應、統一技術管理、統一收購標準、統一組織銷售,還定期舉辦生產技術服務培訓。合作社不僅為社員提供更低的農資價格、更高的小麥收益,免費購買農業保險,還將爭取到的政府優質小麥、優質花生種植補貼全部給予社員。
當年,第一批跟著合作社干的榆林鄉西吐村村民王文喜就嘗到了甜頭,“當時小麥一收完,我就去打聽,市價只有1.08元/斤,合作社一斤高出一毛多,一畝地能多出一二百元。現在每畝能多出300多元!”就這樣,老王成了合作社的“鐵粉”。如今,全縣合作社成員有916戶,托管土地面積13000余畝,訂單種植小麥30000畝。
2023年以來,延津縣緊緊抓住“中原農谷”東區的建設機遇,建設高標準農田30萬畝,項目區內每年每畝地節本增效可達600多元,合作社托管的土地9000多畝都在項目區內。合作社成員榆林鄉榆林村的婁元華,把他的100多畝地全部托管,“水肥一體化灌溉,我啥也不用管了!”
“通過這么多年的努力,我們終于找到了解決‘誰來種地,怎樣種地’難題的途徑!”彭良成憧憬著更加美好的未來。 (嚴冬 綜合)